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页岩气开发现状 | 第7-8页 |
1.2.2 页岩气吸附与渗流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3 数值模拟及排采制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2章 页岩气藏成藏特征及储层物性和运移机理 | 第12-20页 |
2.1 页岩气成藏特征 | 第12-13页 |
2.2 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因素 | 第13-15页 |
2.2.1 形成条件 | 第13-14页 |
2.2.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4-15页 |
2.3 页岩气藏储层物性 | 第15-16页 |
2.4 页岩气微观运移机理研究 | 第16-19页 |
2.4.1 页岩气吸附与解吸 | 第16-18页 |
2.4.2 页岩气的微观运移 | 第18-19页 |
2.5 页岩气产出机理研究 | 第19页 |
2.6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页岩气水平井单井开采数学模型 | 第20-25页 |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3.2 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3.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水平井井筒储层耦合数学模型 | 第25-36页 |
4.1 井筒气液两相管流计算模型 | 第25-34页 |
4.1.1 井筒气液两相流温度压力预测 | 第25-29页 |
4.1.2 其他相关物性参数计算 | 第29-33页 |
4.1.3 温度压力梯度求解步骤 | 第33-34页 |
4.2 水平井井筒储层耦合 | 第34-35页 |
4.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页岩气单井排采制度优化研究 | 第36-48页 |
5.1 纯游离气开采阶段 | 第36-42页 |
5.1.1 阶段界定标准与重要参数计算 | 第36-39页 |
5.1.2 制度优化思路 | 第39-42页 |
5.2 吸附气解吸阶段 | 第42-47页 |
5.2.1 阶段界定标准与重要参数计算 | 第42-45页 |
5.2.2 制度优化思路 | 第45-47页 |
5.3 井口压力降至额定输压之后的阶段 | 第47页 |
5.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实例分析 | 第48-52页 |
6.1 基本思路 | 第48页 |
6.2 软件的编制 | 第48-49页 |
6.3 实例 | 第49-5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3页 |
7.1 结论 | 第52页 |
7.2 建议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1 页岩气水平井单井数值模拟及排采制度优化软件 | 第59-63页 |
1.1 软件概述 | 第59页 |
1.2 软件运行 | 第59-63页 |
1.2.1 软件系统要求 | 第59-60页 |
1.2.2 参数输入界面 | 第60页 |
1.2.3 排采制度优化输出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