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 本文的研究设想、思路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从古代到现代:荒野审美的四种类型 | 第16-38页 |
第一节 作为敌对力量的荒野 | 第16-22页 |
第二节 作为德性象征的荒野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作为精神启示者的荒野 | 第24-32页 |
第四节 作为生存家园的荒野 | 第32-38页 |
第二章 当代荒野审美的生态转向与罗尔斯顿荒野思想的内在矛盾 | 第38-57页 |
第一节 与人共生的荒野 | 第38-48页 |
一 荒野与物质生态 | 第38-39页 |
二 荒野与精神生态 | 第39-46页 |
三 人与荒野保存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共生与自生:罗尔斯顿荒野审美观的二律背反 | 第48-57页 |
一 荒野价值观的二律背反 | 第49-53页 |
二 荒野目的观的二律背反 | 第53-55页 |
三 荒野保存观的二律背反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荒野审美的当代困境与出路 | 第57-66页 |
第一节 荒野审美的当代困境 | 第57-61页 |
一 “人的绝对主体地位”消解的理论性困境 | 第57-59页 |
二 “人的绝对主体地位”消解实践性困境 | 第59-61页 |
第二节 荒野审美的当代出路 | 第61-66页 |
一 坚持人作为审美主体的绝对地位 | 第62-63页 |
二 坚持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绝对地位 | 第63-66页 |
结语 荒野审美的未来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