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从《第七天》看余华对外来文学影响的创造性转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3页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思路第8-9页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第9-13页
        1、《第七天》所引发的小说与新闻互文关系研究第9-10页
        2、《第七天》叙述艺术研究第10-11页
        3、《第七天》思想主题研究第11页
        4、《第七天》与余华创作演变轨迹研究第11页
        5、《第七天》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第11-13页
第一章 :《第七天》时间安排对《创世记》的创造性转化第13-21页
    一、《第七天》与“创世七天”的对应关系第13-16页
        1、创世前三天的对应第13-14页
        2、七天内部对应与生前死后对应第14-15页
        3、“创造性转化”与得失第15-16页
    二、“灭世”中的“创世”第16-21页
        1、对“创世”神圣含义的颠覆第16-18页
        2、对“死无葬身之地”传统含义的颠覆第18-19页
        3、“死无葬身之地”的创世含义第19-21页
第二章: 《第七天》空间结构和叙事策略对《神曲》的创造性转化第21-29页
    一、叙事空间和情节结构的创造性转化第22-26页
        1、多重空间第22-24页
        2、“游历”的情节第24-25页
        3、“现实世界”与“地狱”的对应即其他空间结构分析第25-26页
    二、叙事策略的相似第26-29页
        1、“线性结构”和“框架结构”相统一第26-28页
        2、多重故事并置与“散点叙事”第28-29页
第三章: 《第七天》对罗伯格里耶“物化描写”的创造性转化第29-41页
    一、“新现实”与“新形式”:对于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共识第30-31页
    二、“人物道具化”:对“物化描写”的创造性转化第31-37页
        1、“物化描写”与“自我客体化”第31-33页
        2、人物骨骼化,景物有灵化——从“以物喻人”到“以人喻物”第33-35页
        3、“骨骼人”形象与平等主题的传达第35-36页
        4、“物化描写”与“亡灵视角”中的现实第36-37页
    二、创作诉求:以“去意义”的写作态度表达现实荒诞感第37-41页
        1、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第37-38页
        2、以亡灵叙述还原“真实”第38-39页
        3、以“选择”表达对待现实的态度第39-41页
第四章: 《第七天》中“亡灵视角”对《佩德罗·巴拉莫》的创造性转化第41-48页
    一、从“死亡叙事”到“死后叙事”第41-42页
    二、“亡灵视角”与《佩德罗·巴拉莫》第42-44页
        1、《佩德罗·巴拉莫》对余华创作《第七天》的影响第42-43页
        2、生死界限分明——对《佩德罗·巴拉莫》的创造性转化第43-44页
    三、“亡灵视角”的神话依据第44-47页
        1、阿兹台克神话与《圣经》创世神话第44-45页
        2、《第七天》对“天堂”和“安息”的否定第45-47页
    四、以死写生——荒诞的形式与真实批判第47-48页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盐商张四科诗词研究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地方神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