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案例及相关担保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2.1 案例简述 | 第14页 |
2.2 由案例引出的担保问题 | 第14-15页 |
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担保现状 | 第15-20页 |
3.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主要担保模式 | 第15-18页 |
3.1.1 纯中介无担保模式 | 第15页 |
3.1.2 平台自担保模式 | 第15-16页 |
3.1.3 第三方担保模式 | 第16-17页 |
3.1.4 借款人或第三人提供物权担保模式 | 第17页 |
3.1.5 借款人提供保证金质押担保的反担保模式 | 第17-18页 |
3.2 P2P网络借贷担保方面的法律现状 | 第18-20页 |
4 我国P2P网络借贷中担保问题分析 | 第20-27页 |
4.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定位不清晰 | 第20页 |
4.2 P2P网络借贷法律制度及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 | 第20-22页 |
4.2.1 担保法律规范存在缺失 | 第20-21页 |
4.2.2 我国信用信息制度不健全 | 第21-22页 |
4.3 P2P网络借贷平台自担保模式泛滥 | 第22-23页 |
4.3.1 风险准备金不透明且不规范 | 第22页 |
4.3.2 强制性债权转让合同性质认定模糊 | 第22-23页 |
4.4 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担保模式不规范 | 第23-24页 |
4.4.1 关联性担保公司使担保形同虚设 | 第23页 |
4.4.2 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担保资质审查不严 | 第23-24页 |
4.4.3 可替代性担保机构种类不足 | 第24页 |
4.5 P2P网络借贷担保行为存在政府监管的缺位 | 第24-27页 |
5 我国P2P网络借贷中担保问题的法律规制 | 第27-34页 |
5.1 明晰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定位 | 第27页 |
5.2 加快法律制度及信用制度的建设 | 第27-28页 |
5.2.1 完善相关担保法律规范 | 第27-28页 |
5.2.2 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制度 | 第28页 |
5.3 逐步取缔P2P网络借贷平台自担保模式 | 第28-30页 |
5.3.1 逐步取缔风险准备金担保模式 | 第28-30页 |
5.3.2 逐步取缔强制性债权转让担保模式 | 第30页 |
5.4 加强对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担保模式的管制 | 第30-31页 |
5.4.1 禁止关联性担保公司的担保 | 第30-31页 |
5.4.2 严格对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资质的审查 | 第31页 |
5.5 创新可替代性担保机构模式 | 第31-33页 |
5.5.1 引入保险公司的担保模式 | 第31-32页 |
5.5.2 建立国家政策性担保机构 | 第32-33页 |
5.6 明确政府对担保行为的监督职责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