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目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20-28页 |
2.1 治理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1 治理的含义 | 第20-21页 |
2.1.2 治理的研究途径 | 第21页 |
2.2 法人治理的概念 | 第21-24页 |
2.2.1 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 | 第21-22页 |
2.2.2 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 | 第22-24页 |
2.3 法人治理理论概述 | 第24-28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2 超产权理论 | 第25-26页 |
2.3.3 两权分离理论 | 第26页 |
2.3.4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 | 第28-34页 |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 第29-31页 |
3.3 现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模式 | 第31-34页 |
3.3.1 县联社一级法人治理模式 | 第31-32页 |
3.3.2 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 | 第32-33页 |
3.3.3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背景 | 第34-44页 |
4.1 阿坝州当地经济金融概况 | 第34-35页 |
4.1.1 阿坝州经济概况 | 第34页 |
4.1.2 阿坝州金融业概况 | 第34-35页 |
4.2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4.3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总体情况 | 第36-40页 |
4.3.1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具体操作 | 第36-37页 |
4.3.2 目前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现状 | 第37-40页 |
4.4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典型性分析 | 第40-44页 |
4.4.1 各项风险管理指标符合州级统一法人要求 | 第40-41页 |
4.4.2 实行州级统一法人治理的原因 | 第41-44页 |
第五章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分析 | 第44-56页 |
5.1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模式的特点 | 第44-47页 |
5.1.1 股权结构特点 | 第44-45页 |
5.1.2 人员特点 | 第45-46页 |
5.1.3 监事会和独立理事现实处境的特点 | 第46-47页 |
5.2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 第47-50页 |
5.2.1 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管理机制转换取得初步成效 | 第48-49页 |
5.2.2 化解历史包袱和经营风险取得一定效果 | 第49页 |
5.2.3 经营规模日益扩大 | 第49-50页 |
5.2.4 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体现 | 第50页 |
5.3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50-56页 |
5.3.1 股权结构欠合理 | 第51-52页 |
5.3.2 法人治理结构不注重实质 | 第52-53页 |
5.3.3 监督机制失灵 | 第53-55页 |
5.3.4 内部人控制严重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的绩效分析 | 第56-62页 |
6.1 盈利性分析 | 第56-58页 |
6.1.1 资产规模分析 | 第56-57页 |
6.1.2 资产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57-58页 |
6.2 流动性分析 | 第58-60页 |
6.2.1 资产流动性比率分析 | 第58-59页 |
6.2.2 存贷款比率分析 | 第59-60页 |
6.3 安全性分析 | 第60-62页 |
6.3.1 资本充足率分析 | 第60页 |
6.3.2 不良贷款率分析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62-74页 |
7.1 结论 | 第62-64页 |
7.2 启示 | 第64-74页 |
7.2.1 完善股权结构 | 第64-67页 |
7.2.2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 第67-68页 |
7.2.3 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 | 第68-72页 |
7.2.4 推进法治建设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