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权力贿赂犯罪刑法体系的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家监察法视角下的公权力 | 第17-24页 |
2.1 贿赂犯罪刑法体系的现状 | 第17页 |
2.2 贿赂犯罪刑法体系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贿赂犯罪刑法体系的新进程 | 第18-23页 |
2.3.1 国家监察法的颁布及特点 | 第18-21页 |
2.3.2 国家监察法对贿赂犯罪刑法体系的影响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完善贿赂犯罪体系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3.1 改善我国贿赂犯罪严峻形势的现实需要 | 第24页 |
3.2 我国宽严相济的根本刑事政策的要求 | 第24-25页 |
3.3 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义务 | 第25-27页 |
3.3.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内容 | 第25-26页 |
3.3.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特点 | 第26页 |
3.3.3 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意义 | 第26-27页 |
3.4 确保我国刑法规范体系协调的客观要求 | 第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4章 重新定位我国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29-36页 |
4.1 扩大受贿罪的主体范围 | 第29-32页 |
4.1.1 受贿罪主体的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4.1.2 完善受贿罪主体的立法建议 | 第30-32页 |
4.2 将贿赂范围扩大到不正当好处 | 第32-34页 |
4.2.1 不正当好处的范围 | 第32-33页 |
4.2.2 不正当好处的司法操作性 | 第33-34页 |
4.3 取消贿赂犯罪的谋利要件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完善贿赂犯罪的罪名和刑罚体系 | 第36-45页 |
5.1 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罪名体系 | 第36-41页 |
5.1.1 改设以单位为主体的犯罪条款 | 第36-38页 |
5.1.2 斡旋受贿独立成罪 | 第38-39页 |
5.1.3 弥补对向罪名缺失的漏洞 | 第39-41页 |
5.2 完善贿赂犯罪的刑罚体系 | 第41-43页 |
5.2.1 确定数额和情节的复合标准 | 第41-42页 |
5.2.2 建立精准的刑罚机制 | 第42-43页 |
5.2.3 细化刑罚梯级的科学对应性 | 第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