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理的敏感邮件监控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电子邮件的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1.1.2 电子邮件带来的问题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敏感邮件监控技术背景介绍 | 第14-24页 |
2.1 电子邮件系统 | 第14-15页 |
2.1.1 电子邮件的传输过程 | 第14页 |
2.1.2 电子邮件的特点 | 第14-15页 |
2.2 电子邮件协议 | 第15-22页 |
2.2.1 SMTP协议 | 第15-18页 |
2.2.2 POP3 协议和IMAP协议 | 第18-19页 |
2.2.3 MIME协议 | 第19-22页 |
2.3 电子邮件传输过程 | 第22-23页 |
2.4 电子邮件监控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邮件代理技术研究 | 第24-34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4页 |
3.2 代理技术简介 | 第24-27页 |
3.2.1 代理服务器的功能 | 第24-25页 |
3.2.2 常用代理方式 | 第25-27页 |
3.3 针对邮件的混合代理 | 第27-31页 |
3.3.1 基于命令匹配的邮件实体识别 | 第28-29页 |
3.3.2 基于报文长度的邮件实体识别 | 第29页 |
3.3.3 基于状态转换的邮件实体识别 | 第29-31页 |
3.4 电子邮件混合代理的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3.5 邮件代理的并发性技术研究 | 第32页 |
3.5.1 多线程技术 | 第32页 |
3.5.2 套接字管理机制 | 第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基于内容的邮件监控技术研究 | 第34-43页 |
4.1 电子邮件编码解码研究 | 第34-36页 |
4.1.1 电子邮件传输编码 | 第34-36页 |
4.1.2 电子邮件传输编码解码设计 | 第36页 |
4.1.3 电子邮件中的中文编码格式研究 | 第36页 |
4.2 邮件内容审计技术研究 | 第36-40页 |
4.2.1 单模式匹配技术 | 第37页 |
4.2.2 多模式匹配技术 | 第37-39页 |
4.2.3 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39-40页 |
4.3 对敏感邮件响应策略的研究 | 第40-42页 |
4.3.1 邮件内容替换 | 第41-42页 |
4.3.2 防止邮件发送方重传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基于代理的敏感邮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3-53页 |
5.1 基于代理的敏感邮件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43-44页 |
5.1.1 功能性分析 | 第43页 |
5.1.2 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5.2 系统总体结构 | 第44页 |
5.3 敏感邮件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44-51页 |
5.3.1 系统的类图设计 | 第44-45页 |
5.3.2 主要工作流程的设计 | 第45-46页 |
5.3.3 模块设计 | 第46-51页 |
5.4 敏感邮件监控系统的部署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基于代理的敏感邮件监控系统测试与分析 | 第53-57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53页 |
6.2 测试方案 | 第53-54页 |
6.2.1 功能性测试 | 第53页 |
6.2.2 性能测试 | 第53-54页 |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6.3.1 功能性结果及分析 | 第54页 |
6.3.2 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6.3.3 对比测试 | 第55-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