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1页 |
1.1.1 贵州山地旅游业兴起 | 第11页 |
1.1.2 高海拔人工植物种类单一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2页 |
1.3.1 高海拔区 | 第12页 |
1.3.2 度假公园 | 第12页 |
1.3.3 高山植物景观 | 第12页 |
1.4 高海拔区度假公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1 高海拔区自然环境要素研究 | 第13页 |
1.4.2 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 | 第13页 |
1.4.3 和山地公园功能结合研究 | 第13-14页 |
1.4.4 融合人文景观研究 | 第14页 |
1.4.5 植物观赏效果研究 | 第14页 |
1.4.6 植物种质资源种类研究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贵州高海拔区植物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16-35页 |
2.1 调查对象介绍 | 第16-17页 |
2.1.1 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 第16页 |
2.1.2 贵州梵净山景区 | 第16-17页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17页 |
2.2.1 调查内容 | 第17页 |
2.2.2 调查方法 | 第17页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7-33页 |
2.3.1 调查结果 | 第17-25页 |
2.3.2 结果分析 | 第25-33页 |
2.4 调查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贵州高海拔区度假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框架 | 第35-54页 |
3.1 贵州高海拔区度假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指导理论 | 第35-36页 |
3.1.1 植物多样性理论 | 第35页 |
3.1.2 植物空间理论 | 第35页 |
3.1.3 植物美学理论 | 第35页 |
3.1.4 植物生态群落理论 | 第35-36页 |
3.2 贵州高海拔区度假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第36页 |
3.2.1 适地适树原则 | 第36页 |
3.2.2 季相变化原则 | 第36页 |
3.2.3 特色性原则 | 第36页 |
3.2.4 功能性原则 | 第36页 |
3.3 贵州高海拔区度假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36-52页 |
3.3.1 强调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的方法 | 第37页 |
3.3.2 强调植物群落季相结构优化的方法 | 第37-42页 |
3.3.3 强调植物的配置方式和植物意境营造的方法 | 第42-43页 |
3.3.4 强调高海拔特色植物的配置研究的方法 | 第43-45页 |
3.3.5 强调植物与其他景观结合的方法 | 第45-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度假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 第54-101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54-55页 |
4.1.1 区位背景 | 第54页 |
4.1.2 规划布局 | 第54-55页 |
4.2 现状分析 | 第55-57页 |
4.2.1 地形地貌 | 第55-56页 |
4.2.2 气候条件 | 第56页 |
4.2.3 植被现状 | 第56-57页 |
4.3 植物总体规划 | 第57-67页 |
4.3.1 规划原则 | 第57页 |
4.3.2 规划结构 | 第57-60页 |
4.3.3 树种规划选择 | 第60-65页 |
4.3.4 仿自然群落营造 | 第65-66页 |
4.3.5 季相结构优化 | 第66-67页 |
4.4 植物分区设计 | 第67-99页 |
4.4.1 游客换乘区 | 第68-73页 |
4.4.2 时光隧道区 | 第73-77页 |
4.4.3 中心景观区 | 第77-85页 |
4.4.4 别墅组团区 | 第85-95页 |
4.4.5 登山步道游览区 | 第95-98页 |
4.4.6 山体改造 | 第98-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5.1 总结 | 第101页 |
5.2 讨论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