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理论基础 | 第12页 |
2.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内容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18-22页 |
(一)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19页 |
1.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 第18页 |
2.职业院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需要 | 第18-19页 |
3.职业院校增强“校企合作”的需要 | 第19页 |
(二)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2页 |
1.运城市职业院校现状概述 | 第19-20页 |
2.运城市工业园企业情况概述 | 第20-22页 |
二、职校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类型及形式 | 第22-24页 |
(一)参与企业实践的职校专业课教师类型 | 第22-23页 |
1.返聘于企业的教师 | 第22页 |
2.有一定教龄的专业教师 | 第22页 |
3.高校的新晋教师 | 第22-23页 |
(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形式 | 第23-24页 |
1.短期参观、技能培训 | 第23页 |
2.定期的兼职培训 | 第23页 |
3.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 | 第23-24页 |
三、山西运城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调查 | 第24-47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4-26页 |
1.问卷调查 | 第24-25页 |
2.访谈调查 | 第25-26页 |
(二)山西运城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6-47页 |
1.教师层面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6-38页 |
2.学校层面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38-44页 |
3.企业层面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四、山西运城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 | 第47-53页 |
(一)国家制度层面的问题 | 第47-48页 |
(二)教师自身层面的问题 | 第48-49页 |
1.教师对实践思想认识陈旧 | 第48页 |
2.教师身份转变困难 | 第48-49页 |
3.教师自我监管不到位 | 第49页 |
(三)职业院校层面的问题 | 第49-51页 |
1.院校对于教师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 第49-50页 |
2.院校对教师实践专业分配不对口 | 第50页 |
3.院校监管不到位 | 第50-51页 |
4.院校考核、激励方式过于形式化 | 第51页 |
(四)企业层面的问题 | 第51-53页 |
1.企业呈现“不作为”态度 | 第51-52页 |
2.企业安排任务单一、缺乏实时指导 | 第52-53页 |
五、山西运城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优化对策 | 第53-58页 |
(一)国家制度层面的改善措施 | 第53页 |
(二)教师层面的改善措施 | 第53-54页 |
1.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 第53-54页 |
2.提高教师入职准入门槛 | 第54页 |
3.激发教师成就动机 | 第54页 |
(三)职业院校层面的改善措施 | 第54-56页 |
1.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与教师企业实践相统一 | 第54-55页 |
2.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轮训计划 | 第55页 |
3.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 | 第55-56页 |
4.成立专门监管小组 | 第56页 |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56页 |
(四)企业层面的改善措施 | 第56-58页 |
1.多方联动改善不作为态度 | 第56-57页 |
2.教师带项目进课堂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一)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二)职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访谈提纲 | 第67-6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