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结构新型刚性连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1.2.1 钢管焊接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钢管螺栓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新型刚性连接的试验研究 | 第17-34页 |
| 2.1 概述 | 第17页 |
| 2.2 试验方案 | 第17-20页 |
| 2.2.1 试验目的及试件设计 | 第17-18页 |
| 2.2.2 试件加工及材料属性 | 第18-19页 |
| 2.2.3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19-20页 |
| 2.3 破坏特征 | 第20-24页 |
| 2.3.1 受压试件破坏特征 | 第20-23页 |
| 2.3.2 受拉试件破坏特征 | 第23-24页 |
| 2.4 受压试件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 2.4.1 荷载、位移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2.4.2 应力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2.5 受拉试件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 2.5.1 荷载、位移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 2.5.2 应力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 2.6 小结 | 第33-34页 |
| 3 新型刚性连接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53页 |
| 3.1 概述 | 第34页 |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 3.2.1 模型的参数选择 | 第34页 |
| 3.2.2 模型的单元选择 | 第34-35页 |
| 3.2.3 材料属性 | 第35-36页 |
| 3.2.4 网格划分及求解 | 第36-37页 |
|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37-44页 |
| 3.3.1 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 3.3.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第39-44页 |
| 3.4 影响连接极限承载力的参数分析 | 第44-51页 |
| 3.4.1 参数α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4.2 参数γ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 3.4.3 参数δ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4.4 钢管净截面效率 U 的计算 | 第50-51页 |
| 3.5 小结 | 第51-53页 |
| 4 新型刚性连接的承载力简化理论解及实用计算公式 | 第53-58页 |
| 4.1 概述 | 第53页 |
| 4.2 连接的简化理论解 | 第53-55页 |
| 4.2.1 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解 | 第53-54页 |
| 4.2.2 槽长度理论解 | 第54-55页 |
| 4.3 实用计算公式及设计流程 | 第55-57页 |
| 4.3.1 公式的推导 | 第55-56页 |
| 4.3.2 公式的验证 | 第56页 |
| 4.3.3 设计流程 | 第56-57页 |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A 连接尺寸选用表 | 第64-66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