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前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目的 | 第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3.研究述评 | 第13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6页 |
1.“村改居” | 第16页 |
2.“村改居”集体“三资” | 第16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理论简介 | 第16-17页 |
2.理论与本文研究的联系 | 第17-18页 |
三、端州区“村改居”后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 第18-28页 |
(一) 端州区基本情况 | 第18页 |
(二) “三资”管理框架的制定 | 第18-21页 |
1.修改经济社章程,确保改革合法 | 第18-20页 |
2.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 第20-21页 |
3.各街道设立集体“三资”监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 | 第21页 |
(三) “三资”管理的交易制度 | 第21-23页 |
1.交易方式 | 第21页 |
2.交易程序 | 第21-23页 |
(四) “三资”管理的财务制度 | 第23-25页 |
1.财务收入管理规定 | 第23页 |
2.财务支出管理规定 | 第23-24页 |
3.民主理财规定 | 第24页 |
4.“三资”监管中心会计工作规定 | 第24页 |
5.会计档案管理规定 | 第24页 |
6.财务公开规定 | 第24-25页 |
(五) “三资”管理的成效 | 第25-28页 |
1.创新了资产管理体制 | 第25页 |
2.规范了“三资”交易行为 | 第25-26页 |
3.推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 第26页 |
4.促进了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5.厘清明晰了基层各类组织关系 | 第27-28页 |
四、端州区“村改居”后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 制度方面的问题 | 第28-29页 |
1.资产交易标准不明确,交易流程不易掌握 | 第28页 |
2.决策的真实性确认难,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 第28-29页 |
3.财务支出的事前、事中监管存在薄弱点 | 第29页 |
(二) 群众参与“三资”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29-31页 |
1.群众关注度高,实际参与少 | 第29-30页 |
2.群众参与意愿高,参与能力低 | 第30-31页 |
五、端州区“村改居”后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31-34页 |
(一) 制度方面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31-32页 |
1.缺乏交易前的评估环节,交易细则不完善 | 第31页 |
2.决策制度不够科学 | 第31-32页 |
3.审计制度空缺,总结整改工作开展不力 | 第32页 |
(二) 影响群众参与“三资”管理的原因剖析 | 第32-34页 |
1.传统政治文化和内部社会关系的负影响 | 第32-33页 |
2.能力原因导致参与层次低 | 第33-34页 |
六、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三资”管理优化之策 | 第34-38页 |
(一) 基于全面性原则的对策建议 | 第34-35页 |
1.进一步规范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制度 | 第34页 |
2.持续完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 | 第34-35页 |
3.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企业文化”,强化“软约束” | 第35页 |
(二) 基于制衡性原则的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1.大力发动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 | 第35-36页 |
2.积极提高群众参与能力 | 第36页 |
3.加强街道“三资”监管中心队伍建设 | 第36-38页 |
七、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一) 结论 | 第38-39页 |
(二)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1 “村改居”后集体“三资”管理的情况访谈提纲 | 第43-44页 |
附录2 “村改居”后集体“三资”管理的群众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3 端州区集体资产交易立项申请表 | 第46-48页 |
附录4 乡村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发布申请表 | 第48-49页 |
附录5 竞租成交确认书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