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表达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增强现实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增强地图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21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论文组织与框架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增强地图表达设计理论研究 | 第24-34页 |
2.1 地图信息与增强地图信息 | 第25-27页 |
2.1.1 地图信息概念与特点 | 第25-26页 |
2.1.2 增强地图信息概念与特点 | 第26-27页 |
2.2 增强地图信息传输模型 | 第27-30页 |
2.2.1 地图信息传输模型 | 第27-28页 |
2.2.2 增强地图信息传输模型 | 第28-30页 |
2.3 人因工程学理论 | 第30-33页 |
2.3.1 人因工程学概念 | 第30-32页 |
2.3.2 人因工程学与增强地图表达设计 | 第32-33页 |
2.3.3 人因理论指导下的增强地图系统检验指标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增强地图符号和信息注释表达设计 | 第34-52页 |
3.1 顾及人机交互功能的增强地图符号区分性设计 | 第34-41页 |
3.1.1 符号特性 | 第34-35页 |
3.1.2 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3.1.3 人机交互功能分析 | 第37-39页 |
3.1.4 增强地图符号的功能区分性设计 | 第39-41页 |
3.2 面向用户体验的增强地图信息注释布局设计 | 第41-47页 |
3.2.1 构成元素 | 第42-44页 |
3.2.2 表达特性 | 第44页 |
3.2.3 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3.2.4 增强地图信息注释的布局设计 | 第45-47页 |
3.3 实验与分析 | 第47-51页 |
3.3.1 实验内容 | 第48-49页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增强地图界面引导功能设计 | 第52-61页 |
4.1 认知“迷路”问题 | 第52页 |
4.2 用户认知反应模式 | 第52-54页 |
4.2.1 增强地图人机关系模型 | 第52-53页 |
4.2.2 增强地图用户认知反应模式 | 第53-54页 |
4.3 顾及人因特性的增强地图界面引导功能设计 | 第54-57页 |
4.3.1 行为亲和图的构建 | 第54-55页 |
4.3.2 界面引导功能设计 | 第55-57页 |
4.4 实验与分析 | 第57-59页 |
4.4.1 实验内容 | 第57页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配准方法 | 第61-68页 |
5.1 纸质地图增强现实基本原理 | 第61-63页 |
5.1.1 技术原理 | 第61-62页 |
5.1.2 地图图像配准基本流程 | 第62-63页 |
5.2 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配准方法优化 | 第63-66页 |
5.3 实验验证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纸质地图的增强现实原型系统设计 | 第68-77页 |
6.1 开发环境 | 第68页 |
6.2 需求与任务分析 | 第68-69页 |
6.3 地图图像配准的优化处理 | 第69-70页 |
6.4 内容设计 | 第70-73页 |
6.5 可用性测试 | 第73-76页 |
6.5.1 实验内容 | 第73-74页 |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7-78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7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