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论文--设计、计算、图解论文

近代民间服饰中“线”型研究及设计实践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8-9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4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5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近代民间服饰中“线”型概述第14-20页
    2.1 线与“线”型第14页
        2.1.1 线的概念第14页
        2.1.2 “线”型的概念第14页
    2.2 “线”的基本分类及性格第14-16页
    2.3 民间服饰中“线”的造型属性第16-19页
    2.4 民间服饰“线”型艺术解读第19页
    2.5 总结第19-20页
第三章 近代民间服饰中的“线”型表现第20-43页
    3.1 服饰设计“线”型中的造型线第20-36页
        3.1.1 廓形线表现及其演变规律第20-32页
        3.1.2 服饰设计“线型”中的结构线第32-34页
        3.1.3 近代民间服饰褶裥线第34-36页
    3.2 民间服饰设计“线”型中的装饰线第36-38页
        3.2.1 平面视角下的装饰线第36-37页
        3.2.2 立体视角下的装饰线第37-38页
    3.3 服饰设计“线”型中的工艺视读第38-42页
        3.3.1 线饰工艺—镶第38-39页
        3.3.2 线饰工艺—滚第39-40页
        3.3.3 线饰工艺—刺绣第40-41页
        3.3.4 线饰工艺—印染第41页
        3.3.5 线饰工艺—镂花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近代服饰中“线”型的构成及审美表征第43-56页
    4.1 民间服饰设计“线”型的构成特征汇总第43-45页
    4.2 民间服饰设计“线”型的连续型构成第45-52页
        4.2.1 散点式构成形式的“线”饰第45-47页
        4.2.2 连缀式构成形式的线饰第47-49页
        4.2.3 条纹式构成形式的线饰第49-50页
        4.2.4 重叠式构成形式的线饰第50-52页
    4.3 民间服饰设计“线”型的独幅型构成第52-53页
        4.3.1 中心式构成形式线饰第52页
        4.3.2 疏密式构成形式线饰第52页
        4.3.3 自由式构成形式线饰第52-53页
    4.4 服饰设计“线”型的构成规律及审美第53-54页
        4.4.1 由写实而至美第53页
        4.4.2 由对称而至美第53-54页
        4.4.3 由节奏而至美第54页
        4.4.4 由功能而至美第54页
    4.5 服饰设计“线”型中的形式美学传达第54-55页
        4.5.1 以“均衡”为美的线饰艺术第54页
        4.5.2 以“柔和”为美的线饰艺术第54-55页
        4.5.3 以“律动感”为美的线饰艺术第55页
        4.5.4 以“秩序感”为美的线饰艺术第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近代服饰“线”的现代服装设计与实践第56-78页
    5.1 现代服装设计中“线”的应用调研第56-60页
        5.1.1 线型在国外服装品牌中的应用第56-58页
        5.1.2 传统“线”型在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现状第58-60页
    5.2 作为装饰“线”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第60-65页
        5.2.1 传统民间服饰装饰“线”的特点分析第60页
        5.2.2 “线”型的工艺创新第60-61页
        5.2.3 “线”型的形态创新第61-63页
        5.2.4 “线”型的材料创新第63页
        5.2.5 线型在华服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第63-65页
    5.3 作为造型“线”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设计、改良与实践第65-77页
        5.3.1 传统民间服饰造型“线”的特点分析第65页
        5.3.2 拼接线的设计与实践第65-66页
        5.3.3 开口方式的设计第66-67页
        5.3.4 传统中式连身袖结构线的改良设计第67-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主要结论第78页
    6.2 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产乙偶姻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分离及其在食醋酿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