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城市形象与民俗文化概述 | 第15-19页 |
第一节 城市形象概述 | 第15页 |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 第15页 |
第二节 民俗文化概述 | 第15-19页 |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民俗文化的特点 | 第16-17页 |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 第17-18页 |
四、民俗文化在构建城市形象位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行通济”的历史与发展 | 第19-23页 |
第一节 通济桥的前世今生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行通济民俗的概述 | 第20-23页 |
一、“行通济,无闭翳”民俗的由来 | 第20-21页 |
二、“行通济”民俗的发展现状 | 第21页 |
三、行通济的“吉祥三宝”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行通济”在城市形象中的构建方式 | 第23-28页 |
第一节 从草根活动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大型文化活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从传统的祈福活动到赋予“慈善”的主题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从线下活动上升为线上的媒体事件 | 第25-28页 |
一、媒体的议程设置提升公众关注度 | 第25-26页 |
二、从议程设置上升为“媒介仪式”增强凝聚力 | 第26-27页 |
三、适应媒体融合环境进行全媒体报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行通济”中城市形象的诉求和意义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形象诉求 | 第28-30页 |
一、展现政通人和的佛山社会形象 | 第28-29页 |
二、展现历史底蕴和现代发展并重的佛山 | 第29页 |
三、展现乐善好施、温暖有爱的佛山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行通济”对佛山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 第30-32页 |
一、打造城市名片 | 第30页 |
二、塑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 第30-31页 |
三、民众对于历史的自我审视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行通济”民俗文化活动在构建城市形象当中的不足以及对城市形象构建的路径启示 | 第32-37页 |
第一节 “行通济”民俗文化活动在构建城市形象当中的不足 | 第32-34页 |
一、“行通济”当中符号表面化、肤浅化 | 第32页 |
二、内容单调,缺少与受众的互动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民俗文化对城市形象构建路径启示 | 第34-37页 |
一、构建城市怀旧文化空间 | 第34页 |
二、媒体的积极介入与全媒体报道 | 第34-35页 |
三、树立品牌文化意识 | 第35-36页 |
四、民俗文化与时代主价值和主流价值的结合 | 第36页 |
五、深挖内在文化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