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 第9页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9-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一)意识形态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1.意识形态理论 | 第16页 |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第16-18页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概念 | 第18-24页 |
1.话语 | 第18-19页 |
2.话语权 | 第19-20页 |
3.意识形态话语权 | 第20-21页 |
4.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 | 第21-22页 |
5.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 第22-24页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进程 | 第24-33页 |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24-28页 |
1.严峻的执政形势 | 第24-25页 |
2.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 | 第25-26页 |
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 第26-28页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28-33页 |
1.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时期(1949-1952) | 第28-29页 |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步建设时期(1953-1955) | 第29-30页 |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曲折时期(1956-1966) | 第30-33页 |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内容和主要特点 | 第33-47页 |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建设 | 第33-36页 |
1.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建设 | 第33-34页 |
2.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引导 | 第34-35页 |
3.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 | 第35-36页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主题建设 | 第36-39页 |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 第37-38页 |
2.毛泽东思想教育 | 第38页 |
3.思想政治和传统美德教育 | 第38-39页 |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建设 | 第39-43页 |
1.常规性话语载体建设 | 第39-42页 |
2.临时性话语载体建设 | 第42-43页 |
(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特点 | 第43-47页 |
1.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理论为理论指导 | 第43-44页 |
2.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 | 第44页 |
3.策略上的斗争性与团结性结合 | 第44-45页 |
4.指导方针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45-46页 |
5.统筹协调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启示 | 第47-56页 |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 | 第47-49页 |
1.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第47页 |
2.建立了一支稳定专业的意识形态理论工作队伍 | 第47-48页 |
3.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完善的意识形态阵地体系 | 第48-49页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启示 | 第49-56页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 第49-50页 |
2.巩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领导力和掌控力 | 第50-51页 |
3.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群众认同 | 第51-52页 |
4.创新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格局 | 第52-53页 |
5.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