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农药迁移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3 SWAT模型基本原理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1.3.1 模型概述 | 第13页 |
| 1.3.2 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13-16页 |
| 1.3.3 SWAT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1.4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6页 |
| 2.1 泗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21-22页 |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 2.2.1 地形、地貌和植被 | 第22页 |
| 2.2.2 气候水文与水环境状况 | 第22-23页 |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 2.4 非点源污染情况 | 第24-26页 |
| 2.4.1 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 | 第24页 |
| 2.4.2 化肥施用 | 第24-25页 |
| 2.4.3 畜禽养殖 | 第25-26页 |
| 第3章 SWAT模型的构建与率定、验证 | 第26-42页 |
| 3.1 水中阿特拉津及代谢产物残留实验 | 第26-27页 |
| 3.1.1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 3.1.2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 3.1.3 样品预处理 | 第26页 |
| 3.1.4 色谱条件 | 第26-27页 |
| 3.2 泗河流域数据库的构建 | 第27-35页 |
| 3.2.1 空间数据库 | 第28-31页 |
| 3.2.2 属性数据库 | 第31-35页 |
| 3.3 泗河流域空间离散化 | 第35-36页 |
| 3.3.1 子流域划分 | 第35页 |
| 3.3.2 HRU划分 | 第35-36页 |
| 3.4 模拟结果评价的指标 | 第36-37页 |
| 3.5 径流模拟 | 第37-39页 |
| 3.5.1 敏感性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 3.5.2 模型率定和验证 | 第38-39页 |
| 3.6 除草剂模拟 | 第39-42页 |
| 3.6.1 Atrazine的模拟 | 第39页 |
| 3.6.2 DEA的模拟 | 第39-40页 |
| 3.6.3 DIA的模拟 | 第40-42页 |
| 第4章 泗河流域除草剂迁移转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42-47页 |
| 4.1 泗河流域产水、产沙、氮磷负荷分布 | 第42-43页 |
| 4.1.1 空间分布 | 第42-43页 |
| 4.1.2 时间分布 | 第43页 |
| 4.2 除草剂迁移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 4.3 除草剂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 第5章 最佳管理措施(BMPs)对泗河流域除草剂迁移转化的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 5.1 SWAT模型情境方案——植被缓冲带的设置 | 第47页 |
| 5.2 植被缓冲带对除草剂迁移转化的影响 | 第47-50页 |
| 5.2.1 植被缓冲带情境下除草剂迁移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 5.2.2 植被缓冲带情境下除草剂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