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虫害论文

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亚洲玉米螟寄主来源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9页
    1.1 亚洲玉米螟为害及其生物学特性第13-14页
    1.2 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第14-15页
    1.3 转基因作物应用及抗性治理策略第15页
    1.4 稳定性同位素概述第15-16页
    1.5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昆虫寄主植物来源第16-17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体内δ~(13)C值的影响第19-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1.1 供试寄主植物第19页
        2.1.2 供试虫源第19-20页
        2.1.3 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值)测定第2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0-23页
        2.2.1 不同寄主植物与其饲养的亚洲玉米螟翅的δ~(13)C值第20-22页
        2.2.2 亚洲玉米螟成虫期吸收不同营养成分对其δ~(13)C值的影响第22-23页
    2.3 讨论第23-24页
第三章 不同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第24-3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3.1.1 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监测第24页
        3.1.2 数据分析第24-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33页
        3.2.1 西北灌溉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第25-27页
        3.2.2 北方春播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第27-31页
        3.2.3 黄淮海夏播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第31-33页
    3.3 讨论第33-36页
第四章 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不同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来源第36-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4.1.1 亚洲玉米螟雄蛾翅样采集第36-37页
        4.1.2 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值的测定方法第37页
        4.1.3 数据分析第37-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54页
        4.2.1 2015 年亚洲玉米螟不同世代寄主植物来源分析第38-39页
        4.2.2 2016 年亚洲玉米螟不同世代寄主植物来源分析第39-41页
        4.2.3 2017 年亚洲玉米螟不同世代寄主植物来源分析第41-43页
        4.2.4 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来源比较第43-45页
        4.2.5 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来源比较第45-47页
        4.2.6 不同年份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来源比较第47-49页
        4.2.7 不同地区亚洲玉米螟成虫翅稳定性碳同位素值分布第49-54页
    4.3 讨论第54-58页
        4.3.1 不同玉米产区作物种植结构第54-55页
        4.3.2 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来源与种植结构关系的探讨第55-58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致谢第67-69页
作者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根甘肃桃1号抗南方根结线虫基因的定位与发掘
下一篇:油菜联合收割机割台参数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