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再生水入渗回补过程中渗流带堵塞作用研究--以潮白河受水段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用于回补的再生水水质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回补过程中堵塞的机理研究第14-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2-29页
    2.1 地理位置及河流水系第22-23页
    2.2 气象条件第23页
    2.3 地质条件第23-25页
    2.4 水文地质条件第25页
    2.5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第25页
    2.6 回补工程介绍第25-29页
        2.6.1 回补河段位置第25-26页
        2.6.2 再生水水质第26-27页
        2.6.3 回补河段引水量第27-29页
3 回补河段水质水量变化特征及取样分析第29-47页
    3.1 河道受水后水质变化规律第30-34页
    3.2 取样与分析第34-41页
        3.2.1 河水取样分析第35-36页
        3.2.2 河床沉积物取样分析第36-41页
    3.3 回补河段水量变化第41-45页
        3.3.1 再生水入渗量及入渗速率变化第41-43页
        3.3.2 悬浮物截留造成的堵塞第43-45页
    3.4 小结第45-47页
4 生物堵塞作用模拟第47-66页
    4.1 概念模型的建立第47-51页
        4.1.1 渗流带第47-48页
        4.1.2 渗流带中氮的迁移转化第48-50页
        4.1.3 生物堵塞作用模型概化第50-51页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1-55页
        4.2.1 水流模型第51页
        4.2.2 氮素迁移与转化方程第51-53页
        4.2.3 微生物生长与衰亡第53-54页
        4.2.4 渗透系数的变化第54-55页
    4.3 模型求解第55-65页
        4.3.1 求解步骤第55-58页
        4.3.2 结果分析第58-65页
    4.4 小结第65-66页
5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建议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冈底斯中西段主碰撞期岩浆侵入活动特征与成矿潜力
下一篇:岷江上游茂汶段大型滑坡遥感解译与易发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