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NASICON型LiM2(PO43(M=Zr/Hf)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0-13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0-11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第11-12页
        1.2.3 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第12-13页
    1.3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第13-22页
        1.3.1 固体电解质分类第14-16页
        1.3.2 晶体电解质中锂离子传输机制第16-17页
        1.3.3 常见晶体锂离子电解质及研究现状第17-22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目标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合成工艺与测试条件第24-29页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24页
    2.2 NASICON型电解质的制备工艺及烧结方法第24-26页
        2.2.1 固相法制备LiHf_2(PO_4)_3基固体电解质第24-25页
        2.2.2 溶胶-凝胶法合成LiZr_2(PO_4)_3基固体电解质第25页
        2.2.3 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的烧结方法第25-26页
    2.3 全固态电池的组装第26页
    2.4 材料测试条件第26-29页
        2.4.1 热分析第26-27页
        2.4.2 X射线衍射分析第27页
        2.4.3 显微形貌分析第27页
        2.4.4 交流阻抗测试第27-28页
        2.4.5 电池性能测试第28-29页
第三章 NASICON型LiHf_2(PO_4)_3基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第29-44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Li_(1+x)M_xHf_(2-x)(PO_4)_3固体电解质的制备第30-38页
        3.2.1 Li_(1+2x)Sr_xHf_(2-x)(PO_4)_3电解质的结构与性能第30-32页
        3.2.2 Li_(1+x)Y_xHf_(2-x)(PO_4)_3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第32-33页
        3.2.3 Li_(1+2x)Al_xHf_(2-x)(PO_4)_3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第33-38页
    3.3 不同锂过量对Li_(1.2)Al_(0.2)Hf_(1.8)(PO_4)_3固体电解质的影响第38-40页
        3.3.1 不同锂过量Li_(1.2)Al_(0.2)Hf_(1.8)(PO_4)_3电解质的结构第38-39页
        3.3.2 不同锂过量Li_(1.2)Al_(0.2)Hf_(1.8)(PO_4)_3电解质的性能第39-40页
    3.4 SPS烧结对Li_(1.2)Al_(0.2)Hf_(1.8)(PO_4)_3固体电解质的影响第40-42页
        3.4.1 SPS烧结Li_(1.2)Al_(0.2)Hf_(1.8)(PO_4)_3电解质的结构第40-41页
        3.4.2 SPS烧结Li_(1.2)Al_(0.2)Hf_(1.8)(PO_4)_3电解质的性能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NASICON型LiZr_2(PO_4)_3基电解质的合成与表征第44-58页
    4.1 引言第44-45页
    4.2 Li_(1+x)Y_xZr_(2-x)(PO_4)_3电解质的合成与表征第45-50页
        4.2.1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1+x)Y_xZr_(2-x)(PO_4)_3电解质第45页
        4.2.2 Li_(1+x)Y_xZr_(2-x)(PO_4)_3前驱体的热分析第45-46页
        4.2.3 Li_(1+x)Y_xZr_(2-x)(PO_4)_3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第46-48页
        4.2.4 Li_(1.1)Y_(0.1)Zr_(1.9)(PO_4)_3电解质的热压烧结第48-50页
    4.3 Li_(1+2x)Mg_xZr_(2-x)(PO_4)_3电解质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表征第50-57页
        4.3.1 Li_(1+2x)Mg_xZr_(2-x)(PO_4)_3的制备第50页
        4.3.2 Li_(1+2x)Mg_xZr_(2-x)(PO_4)_3的结构和性能第50-54页
        4.3.3 Li_(1.2)Mg_(0.1)Zr_(1.9)(PO_4)_3的界面稳定性第54-56页
        4.3.4 Li_(1.2)Mg_(0.1)Zr_(1.9)(PO_4)_3在Li-S电池中的应用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回转连续式炭化设备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交流调磁双交错混合励磁电机空载调磁特性及结构参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