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野下图们江流域朝鲜族新式民居设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本土化 | 第20页 |
2.1.2 图们江流域 | 第20-21页 |
2.1.3 朝鲜族新式民居 | 第21页 |
2.2 朝鲜族的移民历史及分布 | 第21-25页 |
2.2.1 移民历史 | 第21-24页 |
2.2.2 分布特点 | 第24-25页 |
2.3 朝鲜族民居概述 | 第25-30页 |
2.3.1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起源与发展 | 第25-28页 |
2.3.2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区域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图们江流域传统朝鲜族民居特点 | 第31-60页 |
3.1 院落空间 | 第31-38页 |
3.1.1 院落形态 | 第32-34页 |
3.1.2 入口设置 | 第34-36页 |
3.1.3 建筑朝向 | 第36-37页 |
3.1.4 院落其他要素 | 第37-38页 |
3.2 平面构成 | 第38-47页 |
3.2.1 房间名称及用途 | 第39-43页 |
3.2.2 平面分类及特点 | 第43-47页 |
3.3 立面形态 | 第47-55页 |
3.3.1 屋顶 | 第48-51页 |
3.3.2 门窗 | 第51-52页 |
3.3.3 墙体 | 第52-53页 |
3.3.4 烟囱 | 第53-54页 |
3.3.5 凹廊 | 第54-55页 |
3.4 居住行为 | 第55-59页 |
3.4.1 出入方式与空间形态 | 第56页 |
3.4.2 起居行为与空间形态 | 第56-57页 |
3.4.3 就寝行为与空间形态 | 第57页 |
3.4.4 炊事行为与空间形态 | 第57-58页 |
3.4.5 就餐行为与空间形态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图们江流域朝鲜族新式民居设计策略 | 第60-100页 |
4.1 图们江流域现有民居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60-76页 |
4.1.1 院落空间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60-64页 |
4.1.2 平面形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64-68页 |
4.1.3 立面形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68-70页 |
4.1.4 居住行为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70-76页 |
4.2 朝鲜族新式民居设计原则 | 第76-79页 |
4.2.1 延续朝鲜族特有的住宅文化 | 第76-77页 |
4.2.2 融合朝鲜族住宅的本土化与现代化 | 第77页 |
4.2.3 低成本建造原则 | 第77-78页 |
4.2.4 朝鲜族新式民居差异化原则 | 第78页 |
4.2.5 可持续化发展原则 | 第78-79页 |
4.3 朝鲜族新式民居设计策略 | 第79-99页 |
4.3.1 朝鲜族新式民居院落创新 | 第80-88页 |
4.3.2 朝鲜族新式民居平面创新 | 第88-94页 |
4.3.3 朝鲜族新式民居立面创新 | 第94-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