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伊斯兰经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术语定义 | 第10-13页 |
(一) 伊斯兰经师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 伊斯兰经学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三、相关研究评述 | 第13-23页 |
(一) 《经学系传谱》相关研究评述 | 第13-18页 |
(二) 中国伊斯兰经师与经学研究评述 | 第18-20页 |
(三) 河南伊斯兰经学研究评述 | 第20-23页 |
四、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条件 | 第23-2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四) 研究条件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河南伊斯兰经学 | 第27-53页 |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河南的发展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早期经学中的两个问题 | 第29-33页 |
一、重新认识胡登洲与经堂教育的关系 | 第29-31页 |
二、胡式经堂教育传入河南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早期宗教礼仪之争——连班与独班 | 第33-39页 |
一、何谓连班与独班 | 第33-34页 |
二、连班来源探析 | 第34-36页 |
三、连班的分布 | 第36-37页 |
四、连班、独班之争在河南 | 第37-39页 |
第四节 经师与经学中心 | 第39-48页 |
一、经师在豫的活动 | 第39-40页 |
二、经学中心 | 第40-45页 |
三、貂谷地区经学传统的形成 | 第45-48页 |
第五节 河南的经学典籍 | 第48-53页 |
一、文献中经学典籍 | 第48-50页 |
二、《朱仙镇清真寺遵行旧规》中的经学典籍 | 第50-53页 |
第二章 舍蕴善与康熙年间的河南经学 | 第53-85页 |
第一节 经学大师舍蕴善生平事迹 | 第53-59页 |
一、有关舍蕴善生平碑铭 | 第53-55页 |
二、舍蕴善姓名、籍贯、生卒年考辨 | 第55-57页 |
三、舍蕴善生平行迹 | 第57-59页 |
第二节 舍蕴善与河南伊斯兰经学流派 | 第59-64页 |
一、中国伊斯兰的经学流派 | 第59-60页 |
二、山东学派传入河南 | 第60-62页 |
三、舍蕴善与河南伊斯兰经学传统 | 第62-64页 |
第三节 舍蕴善宗教维新对河南的影响 | 第64-74页 |
一、宗教维新的背景 | 第65-66页 |
二、宗教维新的相关记述 | 第66-67页 |
三、宗教维新内容 | 第67-71页 |
四、宗教维新对河南的影响 | 第71-74页 |
第四节 舍蕴善经学传统在河南的传承 | 第74-85页 |
一、舍蕴善弟子经学传承 | 第74-77页 |
二、舍蕴善家族的经学传承 | 第77-85页 |
第三章 雍正至嘉庆间的河南经学问题 | 第85-107页 |
第一节 苏非思想在河南的传播 | 第85-93页 |
一、早期经师的隐修与神秘事迹 | 第85-87页 |
二、雍乾之际苏非思想的传播 | 第87-93页 |
第二节 古行碑与古行、新行的纷争 | 第93-107页 |
一、河南古行碑 | 第93-96页 |
二、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古行碑分析 | 第96-103页 |
三、古行碑所立为何? | 第103-107页 |
第四章 晚清河南伊斯兰经学 | 第107-147页 |
第一节 晚清的经师与经学传承 | 第107-133页 |
一、文献记载中的经师 | 第107-121页 |
二、杨振龙与河南经学的中兴 | 第121-126页 |
三、清末民国河南经学传承系统 | 第126-133页 |
第二节 几个经学问题 | 第133-147页 |
一、看月纷争与月碑 | 第133-137页 |
二、《昭元秘诀》在河南的流传 | 第137-142页 |
三、禁血运动 | 第142-147页 |
结语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附录 | 第163-179页 |
致谢 | 第179-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3-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