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论文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主要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第13-15页
2 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第15-23页
    2.1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第15-17页
        2.1.1 金融危机前的发展第15-17页
        2.1.2 金融危机后的调整第17页
    2.2 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历程第17-19页
        2.2.1 开始阶段第17-18页
        2.2.2 研究阶段第18页
        2.2.3 成果阶段第18-19页
    2.3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第19-21页
        2.3.1 始引入阶段第19页
        2.3.2 全面回避阶段第19-20页
        2.3.3 谨慎运用阶段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3页
3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整体框架分析第23-33页
    3.1 公允价值的定义第23-25页
        3.1.1 公允价值即脱手价格第23页
        3.1.2 市场参与者的识别第23页
        3.1.3 有序交易的判断第23-24页
        3.1.4 相关市场的确定第24-25页
    3.2 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第25-30页
        3.2.1 相关资产或负债第25-26页
        3.2.2 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第26-27页
        3.2.3 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第27-28页
        3.2.4 估值技术的输入值第28-29页
        3.2.5 公允价值层次的划分第29-30页
    3.3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披露要求第30-32页
        3.3.1 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分组第30-31页
        3.3.2 持续和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披露要求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4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非金融资产方面的应用第33-43页
    4.1 应符合最佳用途假定第33-35页
        4.1.1 当前用途为最佳用途第33-34页
        4.1.2 当前用途非最佳用途第34-35页
        4.1.3 从市场参与者角度判断最佳用途第35页
    4.2 确定非金融资产的估值前提第35-37页
        4.2.1 估值前提的分类第35-36页
        4.2.2 估值前提对公允价值的影响第36-37页
    4.3 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第37-42页
        4.3.1 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时第37-39页
        4.3.2 持续带来现金流量时第39-41页
        4.3.3 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且不产生现金流时第4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5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中的应用第43-50页
    5.1 负债公允价值的影响因素第43-44页
        5.1.1 对负债定价时考虑其不履约风险第43-44页
        5.1.2 负债转移受限第44页
    5.2 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第44-48页
        5.2.1 具有可观察市场报价时第44-45页
        5.2.2 被其他方作为资产持有时第45页
        5.2.3 从未被其他方作为资产持有时第45-48页
        5.2.4 具有可随时要求偿还特征的金融负债第48页
    5.3 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第48-49页
    5.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6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应用建议第50-54页
    6.1 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导框架第50-51页
    6.2 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程序第51-52页
        6.2.1 建立估值数据库第51页
        6.2.2 建立公允价值独立评估咨询机构第51-52页
    6.3 扩大准则的应用范围第52页
    6.4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第52-53页
    6.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关于改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