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重庆夜间通风对高校学生公寓环境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第10-12页
        1.1.1 建筑能耗第10页
        1.1.2 宿舍环境第10-11页
        1.1.3 夜间通风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夜间通风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夜间通风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宿舍热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4 本章小结第17-20页
2 夜间通风原理及室内热环境相关理论基础第20-30页
    2.1 夜间通风理论基础第20-22页
        2.1.1 夜间通风原理第20页
        2.1.2 夜间通风方式第20-22页
    2.2 夜间通风房间热力系统第22-27页
        2.2.1 夜间通风房间传热过程分析第22-24页
        2.2.2 房间热平衡过程分析第24-27页
    2.3 夜间通风降温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第27-29页
        2.3.1 室外气象条件第27页
        2.3.2 建筑参数第27-28页
        2.3.3 技术参数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重庆地区夜间通风适宜性分析第30-46页
    3.1 重庆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分析第30-35页
        3.1.1 重庆地区地理气候特征第30-31页
        3.1.2 重庆地区气候数据特征第31-35页
    3.2 应用夜间通风适宜性分析第35-43页
        3.2.1 气候降温潜力第35-36页
        3.2.2 气候降温潜力的实用意义第36-38页
        3.2.3 重庆地区气候降温潜力第38-40页
        3.2.4 气候降温舒适性分析第40-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6页
4 重庆地区宿舍夜间通风问卷调研及分析第46-58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调研问卷设计第46-47页
        4.2.1 基本情况调研第46-47页
        4.2.2 调查表设计第47页
    4.3 调研结果分析第47-56页
        4.3.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第47-48页
        4.3.2 夜间宿舍环境的主观评价第48-50页
        4.3.3 夜间宿舍内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第50-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5 重庆地区宿舍夜间通风效果测试及分析第58-92页
    5.1 夜间通风实验介绍第58-62页
        5.1.1 实验对象第58-59页
        5.1.2 实验测量仪器第59-62页
    5.2 实验工况设计第62-65页
        5.2.1 实验方案基础第62-63页
        5.2.2 实验布置说明第63-64页
        5.2.3 测点布置第64-65页
    5.3 夜间通风降温实验数据整理及分析第65-80页
        5.3.1 晴天降温效果分析第66-72页
        5.3.2 阴天降温效果分析第72-77页
        5.3.3 通风量对夜间通风降温效果影响分析第77-79页
        5.3.4 降温效果综合分析第79-80页
    5.4 宿舍夜间空气品质分析第80-90页
        5.4.1 室内空气品质第80-82页
        5.4.2 宿舍夜间空气品质实验分析第82-88页
        5.4.3 通风量对宿舍夜间空气品质影响分析第88-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6.1 主要结论第92-93页
    6.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附录第100-102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0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00-101页
    C. 调查问卷第101-102页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2页
    E.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雾环境下CFRP加固RC构件的氯离子侵蚀实验研究
下一篇: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模型在中小城市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