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0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2.2 研究框架 | 第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2.1 创新驱动概述 | 第12-13页 |
| 2.1.1 创新的概念 | 第12页 |
| 2.1.2 创新驱动的概念、特征、内涵 | 第12-13页 |
| 2.2 河南省创新能力评估概述 | 第13-14页 |
| 2.2.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13页 |
| 2.2.2 分析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 2.3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概述 | 第14-16页 |
| 2.3.1 发展现状研究 | 第14页 |
| 2.3.2 创新模式分析 | 第14页 |
| 2.3.3 驱动路径选择 | 第14-16页 |
| 3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 3.1 地区布局 | 第16-17页 |
| 3.2 行业分布 | 第17页 |
| 3.3 规模类型 | 第17-18页 |
| 3.3.1 企业规模 | 第17-18页 |
| 3.3.2 企业类型 | 第18页 |
| 3.4 产值增长 | 第18页 |
| 3.5 投入产出分析 | 第18-19页 |
| 3.6 结论 | 第19-23页 |
| 3.6.1 河南省创新驱动机制存在瓶颈 | 第20页 |
| 3.6.2 河南省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 第20页 |
| 3.6.3 河南省创新能力薄弱,创新投入不足 | 第20-21页 |
| 3.6.4 河南省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 | 第21页 |
| 3.6.5 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 | 第21页 |
| 3.6.6 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 第21-23页 |
| 4 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驱动发展灰关联分析 | 第23-29页 |
| 4.1 灰关联分析原理 | 第23页 |
| 4.1.1 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4.1.2 分析步骤 | 第23页 |
| 4.2 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驱动发展灰关联分析 | 第23-28页 |
| 4.2.1 递进分析 | 第24-27页 |
| 4.2.2 不同时段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 4.3 结论 | 第28-29页 |
| 5 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 第29-37页 |
| 5.1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9页 |
| 5.2 数据分析 | 第29-37页 |
| 5.2.1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 5.2.2 分析过程 | 第32-34页 |
| 5.2.3 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 6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 第37-40页 |
| 6.1 完善创新驱动机制,大力改善创新环境 | 第37页 |
| 6.2 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第37-38页 |
| 6.3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政策扶持 | 第38-39页 |
| 6.4 搭建技术产业集群,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 第39页 |
| 6.5 大力保护创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 第39-40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 7.2 未来展望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ABSTRACT | 第45-46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