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业碳汇和时空特征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5页 |
2.1 研究内容及范畴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1.2 空间范畴 | 第17-18页 |
2.1.3 时间范畴 | 第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2.1 活动水平数据的确定方法 | 第18页 |
2.2.2 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18-19页 |
2.3 森林碳汇的相关概念 | 第19-25页 |
2.3.1 森林碳汇 | 第19-20页 |
2.3.2 森林碳储量、碳汇量 | 第20页 |
2.3.3 森林碳汇的生态学特性 | 第20-23页 |
2.3.4 森林管理 | 第23-25页 |
3 河南省2015年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估算 | 第25-41页 |
3.1 林业碳汇的界定 | 第25-26页 |
3.2 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26-27页 |
3.2.1 乔木林生长碳吸收 | 第26页 |
3.2.2 散生木、四旁树、疏林生长碳吸收 | 第26-27页 |
3.2.3 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碳吸收的计算方法 | 第27页 |
3.2.4 活立木消耗碳排放 | 第27页 |
3.3 河南省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27-32页 |
3.4 碳汇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5 河南省森林碳汇功能评价 | 第34-39页 |
3.5.1 碳汇功能评价 | 第34-37页 |
3.5.2 河南省现有碳汇量 | 第37-39页 |
3.6 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 第39-41页 |
4 河南省典型城市森林碳吸收与碳排放的时空分析 | 第41-77页 |
4.1 十三个地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估算 | 第41-68页 |
4.1.1 郑州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41-46页 |
4.1.2 洛阳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46-50页 |
4.1.3 平顶山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50-57页 |
4.1.4 南阳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57-58页 |
4.1.5 安阳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58-63页 |
4.1.6 许昌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3页 |
4.1.7 濮阳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3-64页 |
4.1.8 信阳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4-65页 |
4.1.9 漯河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5-66页 |
4.1.10 驻马店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6页 |
4.1.11 周口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6-67页 |
4.1.12 商丘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7页 |
4.1.13 鹤壁市林业碳吸收与碳排放 | 第67-68页 |
4.2 六个典型地市时间和空间上特征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4.3 十三个典型城市空间特征对比分析 | 第70-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问题及展望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