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农旅一体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研究--以江陵县白马寺镇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农业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背景第11页
        1.1.2 农业旅游小城镇对新型城镇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第11页
        1.1.3 农业旅游小城镇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承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相关概念辨析第13-14页
        1.3.1 小城镇第13页
        1.3.2 农旅一体化第13-14页
        1.3.3 小城镇规划第14页
        1.3.4 农旅一体化小城镇规划第14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小城镇规划研究综述第17-24页
    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7-18页
        2.1.1 日本小城镇规划第17页
        2.1.2 韩国小城镇规划第17页
        2.1.3 美国小城镇规划第17-18页
        2.1.4 英国小城镇规划第18页
        2.1.5 德国小城镇规划第18页
    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8-22页
        2.2.1 苏南模式第18页
        2.2.2 温州模式第18-19页
        2.2.3 美丽乡村第19页
        2.2.4 特色小镇第19页
        2.2.5 田园综合体第19-20页
        2.2.6 学科前沿第20-22页
    2.3 案例研究第22-23页
        2.3.1 国外农旅小镇——普罗旺斯第22-23页
        2.3.2 国内农旅小镇——成都三圣花乡第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农旅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第24-30页
    3.1 基于旅游区位理论的区位要素分析研究第24-25页
        3.1.1 旅游区位概述第24页
        3.1.2 旅游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3.1.3 旅游区位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第25页
    3.2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的规划研究第25-29页
        3.2.1 生态旅游概述第25-26页
        3.2.2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第26页
        3.2.3 生态旅游的参与性、适度性第26页
        3.2.4 生态旅游的教育性、文化性第26页
        3.2.5 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分类第26-27页
        3.2.6 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策第27-29页
    3.3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第29页
        3.3.1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法第29页
        3.3.2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内容第29页
        3.3.3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第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规划背景分析第30-48页
    4.1 白马寺镇旅游区位要素分析第30-41页
        4.1.1 白马寺镇概况第30页
        4.1.2 地理区位分析第30-33页
        4.1.3 交通区位分析第33页
        4.1.4 资源区位分析第33-40页
        4.1.5 市场区位分析第40-41页
    4.2 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规划SWOT分析第41-43页
        4.2.1 优势(strength)第41-42页
        4.2.2 劣势(weakness)第42页
        4.2.3 机遇(opportunity)第42-43页
        4.2.4 挑战(threat)第43页
    4.3 上位规划研究第43-47页
        4.3.1 《江陵县总体规划(2010—2030)》第43-44页
        4.3.2 《江陵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30)》第44-45页
        4.3.3 《江陵县白马寺镇总体规划(2013—2030)》第45-46页
        4.3.4 《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第46-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白马寺镇农旅一体化规划研究第48-67页
    5.1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农旅一体化规划发展思路第48-53页
        5.1.1 规划目标第48-49页
        5.1.2 “场园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第49-50页
        5.1.3 产业发展第50页
        5.1.4 生态保护第50-51页
        5.1.5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第51页
        5.1.6 土地流转第51页
        5.1.7 政府招商第51-52页
        5.1.8 EPC模式第52-53页
        5.1.9 人才战略第53页
    5.2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农旅一体化规划布局第53-58页
        5.2.1 土地利用规划第53-54页
        5.2.2 空间结构规划第54-56页
        5.2.3 道路系统规划第56页
        5.2.4 旅游配套设施规划第56-58页
    5.3 农旅一体化园区概念规划第58-59页
        5.3.1 农旅一体化十景缘生态休闲观光园概念规划第58-59页
        5.3.2 农旅一体化四季果蔬采摘园概念规划第59页
    5.4 农旅一体化游憩产业发展规划第59-61页
        5.4.1 旅游农业发展对策第59-60页
        5.4.2 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第60-61页
    5.5 农旅一体化生态保护规划第61-64页
        5.5.1 分级保护措施第61-63页
        5.5.2 分类保护措施第63-64页
    5.6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第64-66页
        5.6.1 田园景观文化的保护第64页
        5.6.2 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64-65页
        5.6.3 民俗风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65页
        5.6.4 渔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65-66页
        5.6.5 寺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语第67-68页
        6.1.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7页
        6.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67-68页
        6.1.3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68页
    6.2 未来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个人简介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街区的场域活化研究--以荆州胜利街为例
下一篇:城市设计视角下高校旧建筑改造研究--以长江大学东校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