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鼓式制动器摩擦热—结构耦合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制动器接触分析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制动器热—结构耦合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ANSYS在多场耦合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15-17页 |
1.3.1 耦合场定义 | 第15页 |
1.3.2 耦合场分析类型 | 第15-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鼓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计算 | 第19-31页 |
2.1 制动器简介 | 第19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3页 |
2.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2.2 CATIA与ANSYS的接口导入 | 第21页 |
2.2.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21页 |
2.2.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1-23页 |
2.3 制动效能因数的计算 | 第23-24页 |
2.4 领从蹄促动力的计算 | 第24-29页 |
2.4.1 车辆在水平路面领从蹄促动力计算 | 第25-27页 |
2.4.2 车辆在山区坡道路面领从蹄促动力计算 | 第27-29页 |
2.5 整车等效转动惯量计算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鼓式制动器接触分析 | 第31-43页 |
3.1 接触问题概述 | 第31页 |
3.2 接触问题一般分类 | 第31页 |
3.2.1 刚—柔 | 第31页 |
3.2.2 柔—柔 | 第31页 |
3.3 接触单元 | 第31-32页 |
3.3.1 面—面接触单元 | 第32页 |
3.3.2 点—面接触 | 第32页 |
3.3.3 点—点接触单元 | 第32页 |
3.4 接触刚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3.4.1 ANSYS接触刚度介绍 | 第32页 |
3.4.2 接触刚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3.5 摩擦接触分析 | 第33-35页 |
3.5.0 接触对的设置 | 第33-34页 |
3.5.1 载荷与约束的加载 | 第34页 |
3.5.2 制动鼓转动力矩的加载 | 第34-35页 |
3.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3.6.1 制动器应力场分析结果 | 第35-39页 |
3.6.2 制动器位移场分析结果 | 第39-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摩擦生热的相关理论 | 第43-52页 |
4.1 固体摩擦理论 | 第43-44页 |
4.1.1 滑动摩擦 | 第43页 |
4.1.2 滚动摩擦 | 第43-44页 |
4.2 传热学相关理论 | 第44页 |
4.3 热量传递方式 | 第44-45页 |
4.4 固体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45-48页 |
4.4.1 导热微分方程 | 第45-47页 |
4.4.2 导热微分方程 | 第47-48页 |
4.5 制动状态下车辆能量分配 | 第48页 |
4.6 摩擦生热分析 | 第48-49页 |
4.7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9-51页 |
4.7.1 热流密度 | 第49-50页 |
4.7.2 散热系数 | 第50-5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鼓式制动器摩擦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52-65页 |
5.1 分析流程概述 | 第52-53页 |
5.2 模型简化及网格划分 | 第53-55页 |
5.3 一次紧急制动工况分析 | 第55-59页 |
5.3.1 边界条件加载 | 第55页 |
5.3.2 温度场分析 | 第55-57页 |
5.3.3 一次紧急制动工况下应力场分析 | 第57-59页 |
5.4 不同载荷工况下连续制动制动鼓温度场分析 | 第59-63页 |
5.5 不同载荷工况下连续制动制动鼓应力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