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9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2.1.1 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 | 第11-12页 |
2.1.2 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 第12页 |
2.2 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2.1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研究 | 第13页 |
2.2.2 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 | 第13-15页 |
3 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1页 |
3.1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 第15页 |
3.2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 第15-17页 |
3.2.1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经营主体 | 第16页 |
3.2.2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客户主体 | 第16-17页 |
3.3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种类 | 第17-18页 |
3.4 海南离岸金融业务发展规模 | 第18-19页 |
3.5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4 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 第21-28页 |
4.1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现状 | 第21-22页 |
4.1.1 法律制度建设方面 | 第21页 |
4.1.2 外部监管方面 | 第21页 |
4.1.3 内部监管方面 | 第21-22页 |
4.2 微观层面潜在风险 | 第22-26页 |
4.2.1 信用风险 | 第22-23页 |
4.2.2 市场风险 | 第23-24页 |
4.2.3 流动性风险 | 第24页 |
4.2.4 法律风险 | 第24-26页 |
4.3 宏观层面风险 | 第26-28页 |
4.3.1 政策风险 | 第26页 |
4.3.2 外债规模失控 | 第26-27页 |
4.3.3 加剧经济周期波动风险 | 第27-28页 |
5 国外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及经验借鉴 | 第28-33页 |
5.1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 第28-30页 |
5.1.1 经营条件的要求 | 第28-29页 |
5.1.2 严格分离在岸与离岸业务 | 第29-30页 |
5.1.3 限制新元国际化,确保对金融体系主动权的掌握 | 第30页 |
5.2 美国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 第30-31页 |
5.2.1 严格分开国内与境外美元账户 | 第31页 |
5.2.2 严格管理离岸存贷业务 | 第31页 |
5.3 经验借鉴 | 第31-33页 |
5.3.1 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 | 第32页 |
5.3.2 严格管理离岸存贷业务 | 第32页 |
5.3.3 加强信息披露 | 第32-33页 |
6 防范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33-41页 |
6.1 加强离岸金融市场的外部监管 | 第33-34页 |
6.1.1 建立“四位一体”的监管组织体系 | 第33页 |
6.1.2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 第33-34页 |
6.1.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34页 |
6.1.4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 第34页 |
6.2 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 | 第34-37页 |
6.2.1 健全内部控制,增强离岸业务的风险防范水平 | 第35页 |
6.2.2 严格加强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管理 | 第35-36页 |
6.2.3 提升离岸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 第36页 |
6.2.4 提高离岸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36-37页 |
6.3 加强金融机构的国际合作监管 | 第37-41页 |
6.3.1 增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共享,按照巴塞尔协议对离岸银行进行监管 | 第37-38页 |
6.3.2 加强资本流动的监管合作,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 第38-39页 |
6.3.3 打击反洗钱犯罪 | 第39-41页 |
7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