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烟草赤星病菌病原学 | 第9-10页 |
1.2 烟草赤星病病原的鉴定 | 第10页 |
1.3 烟草赤星病菌致病性 | 第10-12页 |
1.3.1 赤星病的寄主范围 | 第10-11页 |
1.3.2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 第11-12页 |
1.3.2.1 烟草赤星病胞外酶 | 第11页 |
1.3.2.2 烟草赤星病毒素 | 第11-12页 |
1.4 烟草赤星病致病力分化 | 第12-13页 |
1.5 烟草赤星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6 烟草赤星病的侵染机理概述 | 第14-15页 |
1.6.1 渗透到植物和入侵 | 第14页 |
1.6.2 外界条件及毒素对侵染的影响 | 第14-15页 |
1.7 影响赤星病病害流行的因素 | 第15-16页 |
1.7.1 感病品种与生长阶段 | 第15页 |
1.7.2 大量的致病力强的病原物 | 第15页 |
1.7.3 有利于病原物繁殖传播的环境条件 | 第15-16页 |
1.8 烟草赤星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 第16-19页 |
1.8.1 芽孢杆菌生防作用机制 | 第16-19页 |
1.8.1.1 竞争作用 | 第16-17页 |
1.8.1.2 拮抗作用 | 第17-18页 |
1.8.1.3 诱导植物抗性 | 第18-19页 |
1.9 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9.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页 |
1.9.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9.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生物学特性及相关酶活测定 | 第21-44页 |
引言 | 第21页 |
2.1 烟草赤星病致病力的测定 | 第21-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1 菌株来源 | 第21-22页 |
2.1.1.2 供试烟草品种 | 第22页 |
2.1.1.3 供试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1.4 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1.2.1 菌种分离及纯化 | 第24页 |
2.1.2.2 菌株的鉴定 | 第24-25页 |
2.1.2.3 离体烟叶的接种 | 第25-27页 |
2.2 烟草赤星病菌不同致病力类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27-28页 |
2.2.1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7页 |
2.2.2 不同烟草赤星病菌株产孢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2.3 毒素产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 烟草赤星病菌胞外酶活性测定 | 第28-30页 |
2.3.1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2.3.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3.3 酶活测定 | 第28-30页 |
2.3.3.1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3.2 漆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3.3.3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3.3.4 愈创木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 数据统计处理 | 第30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2.5.1 菌株鉴定结果及分析 | 第30-31页 |
2.5.2 形态鉴定结果及分析 | 第31-33页 |
2.5.3 r DNA-ITS序列分子扩增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2.5.4 回接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页 |
2.5.5 毕节地区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 第35-37页 |
2.5.6 烟草赤星病菌不同致病力类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37-39页 |
2.5.6.1 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 | 第37-38页 |
2.5.6.2 不同致病力菌株的产孢量 | 第38页 |
2.5.6.3 不同致病力菌株的毒素产量 | 第38-39页 |
2.5.7 烟草赤星病菌胞外酶活性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39-42页 |
2.5.7.1 烟草赤星病菌淀粉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39-40页 |
2.5.7.2 烟草赤星病菌纤维素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0页 |
2.5.7.3 烟草赤星病菌漆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0-41页 |
2.5.7.4 烟草赤星病菌愈创木酚氧化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1-42页 |
2.6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2.6.1 病原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42页 |
2.6.2 毕节地区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测定 | 第42-43页 |
2.6.3 烟草赤星病菌不同致病力类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3页 |
2.6.4 植物病原真菌胞外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3-44页 |
3 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机制初探 | 第44-64页 |
引言 | 第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4-46页 |
3.1.1.1 试验菌种 | 第44-45页 |
3.1.1.2 生防细菌分离及生理生化用培养基 | 第45-46页 |
3.2 方法 | 第46-50页 |
3.2.1 烟草赤星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 第46页 |
3.2.2 生防细菌的鉴定 | 第46-47页 |
3.2.3 生防菌对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测定 | 第47页 |
3.2.3.1 拮抗菌最佳防治方式的筛选 | 第47页 |
3.2.3.2 最佳作用方式下不同浓度生防菌对赤星病的防治效果 | 第47页 |
3.2.4 拮抗菌发酵液拮抗机制初探 | 第47-48页 |
3.2.4.1 拮抗菌无菌滤液的准备 | 第47-48页 |
3.2.4.2 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 | 第48页 |
3.2.4.3 孢子萌发及萌发率的抑制试验 | 第48页 |
3.2.4.4 产孢量的抑制试验 | 第48页 |
3.2.5 对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6 发酵液对烟草抗性相关酶活性影响 | 第49页 |
3.2.6.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49页 |
3.2.6.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测定 | 第49页 |
3.2.6.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49页 |
3.2.7 生防菌无菌滤液稳定性测定 | 第49-50页 |
3.2.7.1 温度对发酵液稳定性影响: | 第49-50页 |
3.2.7.2 pH对发酵液稳定性影响: | 第50页 |
3.2.7.3 紫外线对发酵液稳定性影响: | 第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3.3.1 拮抗菌初筛与复筛结果 | 第50-51页 |
3.3.2 拮抗细菌的鉴定 | 第51-53页 |
3.3.3 拮抗菌L2对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测定 | 第53-56页 |
3.3.4 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形态 | 第56-57页 |
3.3.5 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 | 第57-58页 |
3.3.6 赤星病菌的产孢量测定 | 第58-59页 |
3.3.7 对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59页 |
3.3.8 拮抗细菌L2对烟草的诱导抗性 | 第59-60页 |
3.3.9 L2发酵液稳定性试验 | 第60-62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3.4.1 拮抗菌的分离 | 第62页 |
3.4.2 生防菌的拮抗机制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