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病程相关蛋白 | 第12-16页 |
1.1.1 病程相关蛋白的产生、定义和诱导因素 | 第12页 |
1.1.2 病程相关蛋白的物理特性、分类和功能 | 第12-13页 |
1.1.3 PR-1 蛋白 | 第13-15页 |
1.1.4 病程相关蛋白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第16-17页 |
1.3 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荧光光谱法 | 第17-18页 |
1.3.2 ITC | 第18-19页 |
1.4 结语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论文设计及研究路线 | 第21-24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3.1 感染SRBSDV水稻毒株的获得 | 第22页 |
2.3.2 PR-1a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2页 |
2.3.3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2页 |
2.3.4 PR-1a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22页 |
2.3.5 药物小分子与PR-1a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3.1.1 供试毒源和虫源 | 第24页 |
3.1.2 引物 | 第24页 |
3.1.3 载体和菌株 | 第24页 |
3.1.4 供试化合物 | 第24-25页 |
3.1.5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3.1.6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3.1.7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27-28页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8-43页 |
3.2.1 感染SRBSDV水稻毒源的扩增 | 第28页 |
3.2.2 活体实验 | 第28页 |
3.2.3 水稻样本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3.2.4 反转录 | 第29-30页 |
3.2.5 水稻带毒情况的检测 | 第30页 |
3.2.6 荧光定量PCR | 第30-31页 |
3.2.7 PR-1a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与回收 | 第31-32页 |
3.2.8 pGEX-6P-1 质粒DNA和目的DNA片段的酶切 | 第32-35页 |
3.2.9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35-36页 |
3.2.10 PR-1a蛋白的小试表达 | 第36-38页 |
3.2.11 PR-1a蛋白的大量表达 | 第38-39页 |
3.2.12 PR-1a蛋白的纯化 | 第39-41页 |
3.2.13 PR-1a蛋白与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3-59页 |
4.1 水稻总RNA的纯度检测 | 第43页 |
4.2 水稻带毒情况的检测 | 第43-44页 |
4.3 毒氟磷和宁南霉素诱导水稻体内PR-1a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44-46页 |
4.4 PR-1a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46-47页 |
4.5 质粒pGEX-6P-1 的提取及检测 | 第47-48页 |
4.6 重组质粒pGEX-6P1PR-1a的构建及验证 | 第48-50页 |
4.6.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8页 |
4.6.2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48-50页 |
4.7 重组质粒pGEX-6P1PR-1a的小试表达 | 第50-51页 |
4.8 重组质粒pGEX-6P1PR-1a的大量表达 | 第51-52页 |
4.9 PR-1a蛋白的纯化 | 第52-55页 |
4.9.1 PR-1a蛋白的变性 | 第52-53页 |
4.9.2 PR-1a蛋白的MS鉴定 | 第53页 |
4.9.3 PR-1a蛋白的复性 | 第53-54页 |
4.9.4 PR-1a蛋白的定量 | 第54-55页 |
4.10 PR-1a蛋白与抗病毒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5-59页 |
4.10.1 荧光滴定 | 第55-56页 |
4.10.2 ITC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0页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课题来源 | 第67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