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独运,其命唯新--傅抱石山水画艺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一、选题价值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第二章 傅氏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师法古人与画风大变 | 第13-17页 |
一、师法古人 | 第13-14页 |
二、生活体验 | 第14-17页 |
第二节 日本留学与写实风格 | 第17-20页 |
一、留学日本画风突变 | 第17-18页 |
二、写实手法的探索实践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画院时期与圆润画风 | 第20-24页 |
一、平远画景 | 第20-22页 |
二、圆润画风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典型山水画的艺术分析 | 第24-35页 |
第一节 古诗词诗意 | 第24-26页 |
一、《观海图》和《平沙落雁》 | 第24-25页 |
二、《唐人诗意—寒江独钓图》和《台高出城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自然雨景图 | 第26-30页 |
一、《万竿烟雨》和《潇潇暮雨》 | 第27-29页 |
二、《风雨归牧》和《不辨泉声抑雨声》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领袖诗意画 | 第30-35页 |
一、《强渡大渡河》和《更喜岷山千里雪》 | 第31-33页 |
二、《清平乐.六盘山》和《浪淘沙.北戴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傅氏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35-50页 |
第一节 人文修养 | 第36-39页 |
一、人品修养与画品 | 第36-37页 |
二、革命浪漫主义诗情 | 第37-38页 |
三、高尚的民族精神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民族风格 | 第39-46页 |
一、民族情感的历史心态 | 第40-42页 |
二、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的互渗 | 第42-43页 |
三、与岭南画派的关系 | 第43-46页 |
第三节 形式创新 | 第46-50页 |
一、工具和材料的创新 | 第46-47页 |
二、线意识的创新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对当代中国画坛的的启示 | 第50-66页 |
第一节 写生方法的突破 | 第50-55页 |
一、科学的自然论 | 第51-53页 |
二、写生方法的特性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对新金陵画派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一、新金陵画派的形成 | 第55-57页 |
二、新金陵画派的成就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倡导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 第58-66页 |
一、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 第59-61页 |
二、现实主义的深入 | 第61-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