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构造论文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尾缘内部冷却流动传热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37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20页
        1.1.1 燃气轮机和冷却技术第12-15页
        1.1.2 高温透平叶片的内部冷却第15-19页
        1.1.3 叶片尾缘内部冷却的特点第19-20页
    1.2 尾缘内部冷却的研究现状第20-35页
        1.2.1 肋片扰流典型几何参数的影响第20-24页
        1.2.2 柱肋扰流典型几何参数的影响第24-27页
        1.2.3 尾缘多重冲击及冲击柱肋综合作用第27-28页
        1.2.4 燃机内部冷却的条件对元件传热压损性能的影响第28-32页
        1.2.5 内部冷却传热和压损的关联性第32-33页
        1.2.6 内部冷却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第33-35页
    1.3 研究现状总结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第35-37页
        1.3.1 研究现状总结第35页
        1.3.2 本文研究目的第35-37页
第2章 透平叶片内部冷却实验装置及测量系统第37-49页
    2.1 本章引言第37页
    2.2 透平全叶片内部冷却实验台结构第37-40页
        2.2.1 气源系统第38-39页
        2.2.2 加热系统第39页
        2.2.3 流路切换系统第39页
        2.2.4 流量测量设备第39页
        2.2.5 温度测量设备第39-40页
        2.2.6 压力测量设备第40页
        2.2.7 数据采集设备第40页
    2.3 集总参数法测传热系数第40-41页
    2.4 瞬态液晶技术测传热系数第41-47页
        2.4.1 热敏液晶彩色图像的处理第41-42页
        2.4.2 液晶测温的热阻对称加热标定法第42-44页
        2.4.3 液晶测温的线性温度标定法第44-45页
        2.4.4 半无限大平板模型求解传热系数第45-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瞬态液晶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实验验证第49-65页
    3.1 本章引言第49页
    3.2 瞬态液晶技术的误差来源第49-50页
    3.3 热敏液晶测温误差分析第50-52页
    3.4 主流参考温度的系统误差及修正第52-59页
        3.4.1 实验和数值模拟设置第53-55页
        3.4.2 瞬态实验中的无量纲温度分布第55-57页
        3.4.3 数值计算与实验的无量纲温度对比第57-58页
        3.4.4 基于数值模拟的主流参考温度修正方法第58-59页
    3.5 瞬态液晶传热系数测量误差的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第59-63页
        3.5.1 瞬态液晶测量误差的理论分析第60-61页
        3.5.2 瞬态液晶测量误差的实验验证第61-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尾缘肋片冷却的传热压损特性第65-92页
    4.1 本章引言第65页
    4.2 不同肋片通道中的传热发展特性第65-74页
        4.2.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第65-67页
        4.2.2 实验入口条件验证和雷诺数的影响第67-68页
        4.2.3 数值模拟验证第68页
        4.2.4 带肋通道的流场特征第68-70页
        4.2.5 带肋通道的传热分布第70-73页
        4.2.6 带肋通道的平均阻力和传热对比第73-74页
    4.3 侧向出流带肋通道的传热分布特点第74-85页
        4.3.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第74-77页
        4.3.2 数值模拟的验证第77-78页
        4.3.3 侧向出流肋片通道的流场特征第78-80页
        4.3.4 侧向出流肋片通道的传热分布特点第80-85页
    4.4 局部冲击对侧向出流双流程通道传热压损的影响第85-90页
        4.4.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第85-86页
        4.4.2 无冲击冷却通道中的流场和传热第86-87页
        4.4.3 冲击射流对压损、传热和流场的影响第87-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尾缘柱肋和冲击冷却交互作用的传热压损特性第92-122页
    5.1 本章引言第92页
    5.2 入口冲击对柱肋传热压损的影响第92-103页
        5.2.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第92-96页
        5.2.2 数值模拟的验证第96页
        5.2.3 冲击柱肋交互作用的流场特征第96-97页
        5.2.4 冲击柱肋交互作用的传热分布和阻力损失第97-103页
    5.3 椭圆形柱的角度和排列对传热压损的影响第103-107页
        5.3.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第103-104页
        5.3.2 椭圆柱肋通道的流场特征和传热分布第104-107页
    5.4 柱肋和冲击冷却结构对尾缘叶片温度场的影响第107-120页
        5.4.1 研究对象和参数描述第107-110页
        5.4.2 网格无关解第110-111页
        5.4.3 冲击孔结构对耦合传热的影响第111-112页
        5.4.4 冲击孔与柱肋相对位置对耦合传热的影响第112-115页
        5.4.5 冲击孔后扰流结构对耦合传热的影响第115-119页
        5.4.6 平均温度和压损的对比第119-120页
    5.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6章 内部冷却通道传热和阻力的综合分析第122-145页
    6.1 本章引言第122页
    6.2 流体壁面摩擦系数与传热的关系第122-129页
        6.2.1 数值模拟的验证第124-126页
        6.2.2 肋片通道表面摩擦系数与传热的关系第126-127页
        6.2.3 柱肋通道表面摩擦系数与传热的关系第127-129页
    6.3 内冷通道传热阻力关联性的实验数据分析第129-143页
        6.3.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第129-134页
        6.3.2 传热阻力一维关系式的形式选择第134-135页
        6.3.3 传热阻力一维关系式的建立和验证第135-140页
        6.3.4 内部冷却传热压损关系的推论第140-143页
    6.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7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第145-149页
    7.1 本文工作总结第145-147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47-148页
    7.3 未来工作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失序的家园:一个城中村的拆迁与弈争
下一篇:光化学降解水中全氟辛烷磺酸及其替代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