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1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 第11页 |
2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GIT)家族 | 第11-12页 |
3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与免疫 | 第12页 |
4 TLR信号通路、GIT2与炎症性肠病 | 第12-13页 |
5 Nod样受体激活的炎症小体信号通路 | 第13页 |
6 Caspase家族的组成 | 第13-14页 |
7 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4页 |
8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与细胞凋亡 | 第14-15页 |
9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与肿瘤 | 第15-16页 |
第一章 GIT2抑制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肠炎的发病 | 第16-37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1.1 抗体及蛋白 | 第16页 |
1.2 菌株 | 第1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6-17页 |
1.4 化学试剂 | 第17页 |
1.5 培养基及溶液 | 第17-18页 |
1.6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1 载体构建 | 第19页 |
2.2 细胞培养和转染 | 第19页 |
2.3 报告基因实验 | 第19页 |
2.4 免疫沉淀实验 | 第19-20页 |
2.5 小鼠基因分型 | 第20页 |
2.6 硫酸葡聚糖钠诱导肠炎 | 第20页 |
2.7 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 | 第20-21页 |
2.8 多菌粘素治疗炎症性肠病 | 第21页 |
2.9 小鼠骨髓置换实验 | 第21页 |
2.10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第21-22页 |
2.11 小鼠脾脏细胞分离 | 第22页 |
2.12 统计学分析 | 第22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22-35页 |
3.1 LPS刺激下,TRAF6与CYLD及GIT2的相互作用变强 | 第22-23页 |
3.2 GIT2促进CYLD对TRAF6的去泛素化 | 第23-24页 |
3.3 GIT2抑制TLR3/9介导的及IL-18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 | 第24-27页 |
3.4 Git2~(-/-)小鼠脾脏细胞NF-κB信号通路过度活化 | 第27-28页 |
3.5 Git2~(-/-)小鼠出现肠道和皮肤的炎症病理变化 | 第28-29页 |
3.6 敲除Myd88基因能缓解Git2~(-/-)小鼠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的严重肠炎 | 第29-32页 |
3.7 封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能缓解Git2~(-/-)小鼠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的严重肠炎 | 第32-33页 |
3.8 骨髓来源的细胞和非骨髓来源细胞的均在GIT2介导的肠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33-35页 |
三、小结 | 第35页 |
四、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章 GIT2作为Caspase家族的底物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细胞焦亡 | 第37-56页 |
一、材料方法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7-40页 |
1.1 抗体及蛋白 | 第37-38页 |
1.2 菌株 | 第3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1.4 化学试剂 | 第38页 |
1.5 培养基及溶液 | 第38-39页 |
1.6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1.7 免疫组化样本 | 第40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2.1 载体构建 | 第40页 |
2.2 细胞培养和转染 | 第40页 |
2.3 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离 | 第40-41页 |
2.4 ELISA实验 | 第41页 |
2.5 细胞焦亡的检测 | 第41页 |
2.6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41-42页 |
2.7 点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42页 |
2.8 Caspase与底物体外反应实验 | 第42-43页 |
2.9 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实验 | 第43页 |
2.10 癌及癌旁组织中GIT2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评分 | 第43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43-53页 |
3.1 在ATP刺激下Git2~(-/-)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IL-1β及IL-18的分泌显著降低 | 第43-46页 |
3.2 在LPS和ATP刺激下Git2~(-/-)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更容易发生细胞焦亡 | 第46-47页 |
3.3 Caspase-7可以和GIT2发生相互作用 | 第47页 |
3.4 GIT2的稳定性受到Caspase-7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 GIT2被Caspase-7切割的位点位于N端 | 第48-49页 |
3.6 GIT2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 第49-53页 |
三、小结 | 第53-54页 |
四、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74页 |
附录 | 第74-122页 |
附录A 综述一 | 第74-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B 综述二 | 第8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105页 |
附录D 引物序列及酶切位点 | 第105-106页 |
附录E 本文用到的载体名称及图谱 | 第106-108页 |
附录F 肿瘤组织芯片资料 | 第108-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或投稿论文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