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P2P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0页
        1.3.1 国外P2P信贷风险研究综述第16-18页
        1.3.2 国内P2P网贷信贷风险研究综述第18-20页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第20-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论文框架第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21-22页
        1.5.2 定量分析法第22页
        1.5.3 比较分析法第22-23页
    1.6 学术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24-37页
    2.1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第24-26页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4页
        2.1.2 信用风险理论第24-25页
        2.1.3 信贷风险评估理论第25-26页
    2.2 支持向量机概述第26-30页
        2.2.1 支持向量机原理第26-28页
        2.2.2 支持向量机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28-30页
    2.3 P2P网络借贷概述第30-34页
        2.3.1 P2P网络借贷概念界定第30页
        2.3.2 P2P网络借贷交易流程第30-31页
        2.3.3 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第31-34页
    2.4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分析第34-37页
        2.4.1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第35页
        2.4.2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第35-37页
第3章 人人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及问题第37-44页
    3.1 人人贷平台简介第37-40页
        3.1.1 人人贷平台概况第37-38页
        3.1.2 借款人申请条件及贷款流程第38-39页
        3.1.3 借款标的类型第39-40页
    3.2 人人贷平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分析第40-44页
        3.2.1 平台自身的风险管理第40-41页
        3.2.2 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管理及违约现状第41-42页
        3.2.3 平台借款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第42-43页
        3.2.4 平台现有风险评估体系的不足第43-44页
第4章 指标体系的初步选取及构建第44-65页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44-45页
        4.1.1 科学简明原则第44页
        4.1.2 系统性原则第44页
        4.1.3 可操作性原则第44页
        4.1.4 针对性原则第44-45页
    4.2 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第45-50页
        4.2.1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审核指标体系第45-46页
        4.2.2 P2P信用评估指标国内外研究归纳第46-50页
    4.3 指标体系的选取第50-56页
    4.4 借款人的数据描述统计第56-65页
        4.4.1 数据预处理第56-57页
        4.4.2 全部样本与违约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第57-60页
        4.4.3 违约样本中各指标的统计描述第60-65页
第5章 实证研究第65-76页
    5.1 实证样本选取第65页
    5.2 支持向量机的运用第65-69页
        5.2.1 MATLAB软件和LIBSVM工具箱简介第66-68页
        5.2.2 数据训练与预测第68页
        5.2.3 实证结果分析第68-69页
    5.3 Logit回归模型的运用第69-71页
        5.3.1 Logistic模型简介第69-70页
        5.3.2 Logistic模型运用第70-71页
    5.4 改进前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第71-73页
        5.4.1 C和g参数的选取第71-72页
        5.4.2 运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测试第72-73页
    5.5 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第73-7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6.1 研究结论第76-77页
    6.2 研究不足第77-78页
    6.3 研究展望第78页
    6.4 管理启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附录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1989年以来伊朗货币政策研究--工具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