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RFID安全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RFID简介及选题意义第12-13页
        1.1.2 RFID中间件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RFID中间件安全特点第14-15页
        1.2.2 RFID中间件自身安全研究第15-16页
        1.2.3 基于传统方法的RFID安全中间件第16-17页
        1.2.4 基于入侵检测方法的RFID安全中间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1 RFID安全中间件关键技术第18页
        1.3.2 RFID中间件的漏洞检测模型第18-19页
        1.3.3 RFID中间件的入侵检测模型第19-20页
    1.4 本章小结及本文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RFID安全中间件简介第22-29页
    2.1 RFID安全中间件关键技术概述第22页
    2.2 漏洞扫描技术第22-26页
        2.2.1 RFID协议分析第22-24页
            2.2.1.1 ISO/IEC相关RFID标准第22-23页
            2.2.1.2 EPC global标准第23-24页
        2.2.2 漏洞检测模型功能设计第24-26页
            2.2.2.1 前台程序功能设计第24页
            2.2.2.2 后台程序功能设计第24-26页
    2.3 入侵检测技术第26-28页
        2.3.1 入侵分析第26-27页
        2.3.2 入侵检测模型适用攻击分析第27-28页
        2.3.3 有限自动机应用于入侵检测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RFID安全中间件模型第29-47页
    3.1 关键模型中RFID攻击建模的选择第29-30页
    3.2 RFID攻击树建模第30-36页
        3.2.1 攻击树第30页
        3.2.2 使用攻击树对RFID攻击建模第30-32页
        3.2.3 攻击树的组合第32-34页
        3.2.4 使用文法描述攻击树第34-35页
        3.2.5 攻击路径的生成第35-36页
    3.3 RFID有限状态自动机建模第36-40页
        3.3.1 有限自动机用于RFID入侵检测第36页
        3.3.2 入侵检测特征向量的抓取第36-37页
        3.3.3 RFID入侵检测有限自动机的构造第37-38页
        3.3.4 基于有限自动机的RFID攻击模型的归并第38-40页
    3.4 基于有限自动机攻击建模的特性第40-42页
        3.4.1 有限自动机归并的RFID攻击分类第40-41页
        3.4.2 预测未知威胁第41-42页
        3.4.3 延展性第42页
    3.5 攻击树生成有限自动机第42-43页
    3.6 攻击分类第43-46页
        3.6.1 按常规攻击目的分类第43-44页
        3.6.2 按攻击获得权限分类第44-45页
        3.6.3 按攻击围绕有限自动机结点分类第45页
        3.6.4 按攻击树分类第45-46页
    3.7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RFID安全中间件关键模型设计第47-66页
    4.1 漏洞检测模型设计第47-61页
        4.1.1 漏洞检测模型需求分析第47-49页
        4.1.2 漏洞检测模型系统架构设计第49-50页
            4.1.2.1 漏洞检测模型整体设计第49页
            4.1.2.2 漏洞模型后台模型设计第49-50页
        4.1.3 漏洞检测模型处理流程设计第50-57页
            4.1.3.1 总体流程设计第50-51页
            4.1.3.2 标签信息泄露漏洞检测流程第51-53页
            4.1.3.3 追踪标签漏洞检测流程第53-54页
            4.1.3.4 DOS漏洞检测流程第54-55页
            4.1.3.5 伪造信息漏洞检测流程第55-57页
        4.1.4 漏洞检测模型工具层次设计第57-61页
            4.1.4.1 分层设计的优势第57-58页
            4.1.4.2 系统逻辑控制分层第58-59页
            4.1.4.3 漏洞检测模型控制分层第59-61页
    4.2 入侵检测模型设计第61-65页
        4.2.1 入侵检测模型需求分析第61-62页
        4.2.2 入侵检测模型在RFID中间件中逻辑位置第62-63页
        4.2.3 入侵检测模型检测流程第63-64页
        4.2.4 入侵检测模型异常检测流程第64-65页
    4.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RFID安全中间件实现与测试第66-89页
    5.1 漏洞检测模型实现第66-77页
        5.1.1 漏洞检测模型攻击树路径生成算法实现第66页
        5.1.2 漏洞检测模型详细设计第66-74页
            5.1.2.1 漏洞检测模型通信接.设计第66-68页
            5.1.2.2 漏洞检测模型线程详细设计第68-71页
            5.1.2.3 逻辑控制分层详细设计第71-74页
        5.1.3 漏洞检测通信管理详细设计第74-76页
        5.1.4 漏洞检测模型攻击管理详细设计第76-77页
            5.1.4.1 攻击存储管理第76-77页
            5.1.4.2 添加和删除攻击第77页
    5.2 入侵检测模型实现第77-81页
        5.2.1 入侵检测模型启动设计第77-78页
        5.2.2 有限自动机模型设计第78页
        5.2.3 有限自动机归并算法实现第78-80页
        5.2.4 攻击树向有限自动机转换算法第80-81页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81-89页
        5.3.1 两个安全模型的测试环境第81-82页
            5.3.1.1 软仿真环境第81-82页
            5.3.1.2 硬环境第82页
        5.3.2 漏洞扫描模型测试结果第82-87页
        5.3.3 入侵检测模型测试结果第87-89页
第六章 总结第89-91页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第89-90页
    6.2 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FID系统的数据传输优化与安全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SURF算法的人脸识别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