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3页
    1.2 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机制与原因分析第13-15页
    1.3 我国抗震规范针对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第15-17页
    1.4 多层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分析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8-20页
2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及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第20-46页
    2.1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21-37页
        2.1.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假定第22-23页
        2.1.2 Pushover分析过程第23-31页
        2.1.3 侧向荷载的分布方式第31-33页
        2.1.4 对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性能评价第33-37页
    2.2 SAP2000中的Pushover分析流程第37-42页
        2.2.1 SAP2000简介第37-38页
        2.2.2 SAP2000中的Pushover分析流程第38-39页
        2.2.3 SAP2000中进行Pushover分析的几个技术要点第39-42页
    2.3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第42-45页
        2.3.1 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原理第43-45页
        2.3.2 SAP2000中进行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流程第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3 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46-68页
    3.1 工程概况第46-47页
    3.2 基于原设计PKPM软件的结构反力及自振周期计算结果第47-48页
        3.2.1 主要荷载工况及计算结果第47-48页
        3.2.2 结构周期第48页
    3.3 基于SAP2000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反力及自振周期计算结果第48-52页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0页
        3.3.2 结构反力及自振周期计算结果第50-52页
    3.4 基于SAP2000的结构有限元模型Pushover分析第52-66页
        3.4.1 Pushover分析参数的设置第52-53页
        3.4.2 运行Pushover分析第53-54页
        3.4.3 均匀分布侧向力加载模式下的分析结果第54-61页
        3.4.4 第一振型比例型侧向力加载模式下的分析结果第61-66页
        3.4.5 两种侧向力加载模式分析结果对比第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68-73页
    4.1 分析参数及地震波的选用第68-69页
    4.2 多遇地震情况第69-71页
        4.2.1 EL Centro波作用第69-70页
        4.2.2 唐山波作用第70-71页
    4.3 罕遇地震情况第71-72页
        4.3.1 EL Centro波作用第71页
        4.3.2 唐山波作用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结论第73页
    5.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PDA的建筑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下一篇:可全向回转轴流喷水推进泵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