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1.1 建筑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性能设计的发展 | 第14-15页 |
1.1.1 传统抗震设计 | 第14页 |
1.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14-15页 |
1.1.3 结构弹塑性分析 | 第15页 |
1.2 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1 非线性分析与线性分析的区别 | 第15-16页 |
1.2.2 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实施步骤 | 第16-17页 |
1.2.3 分析结果用于评估结构性能 | 第17页 |
1.3 静力推覆分析 | 第17-20页 |
1.3.1 静力推覆分析简介 | 第17-19页 |
1.3.2 几种推覆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4 弹塑性分析模型综述 | 第20-21页 |
1.5 EPDA简介 | 第21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2 EPDA应用介绍 | 第23-26页 |
2.1 EPDA在框架中的弹塑性分析应用 | 第23页 |
2.2 EPDA的剪力墙模型研究及连梁细化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2.3 EPDA建筑结构次要、附属构件的自动简化处理 | 第24-25页 |
2.3.1 EPDA模型自动处理 | 第24-25页 |
2.4 EPDA对大型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效率的提高 | 第25-26页 |
3 工程案例 | 第26-92页 |
3.1 设计依据及技术条件 | 第29-34页 |
3.1.1 设计标准 | 第29-30页 |
3.1.2 设计依据 | 第30页 |
3.1.3 主要设计规范 | 第30-31页 |
3.1.4 荷载与地震作用 | 第31-33页 |
3.1.4.1 主要楼面荷载 | 第31-32页 |
3.1.4.2 风荷载 | 第32页 |
3.1.4.3 地震作用 | 第32-33页 |
3.1.5 场地条件 | 第33-34页 |
3.2 结构体系和布置 | 第34-38页 |
3.2.1 结构体系 | 第34-37页 |
3.2.1.1 框架柱 | 第36页 |
3.2.1.2 剪力墙 | 第36页 |
3.2.1.3 框架梁、次梁 | 第36-37页 |
3.2.1.4 楼板体系 | 第37页 |
3.2.2 结构嵌固端 | 第37-38页 |
3.2.3 主要构件抗震等级 | 第38页 |
3.2.4 地基基础方案 | 第38页 |
3.3 结构设计 | 第38-44页 |
3.3.1 结构概念分析 | 第38-39页 |
3.3.2 不规则类型 | 第39-41页 |
3.3.3 抗震性能目标 | 第41-43页 |
3.3.4 结构措施 | 第43-44页 |
3.4 多遇地震(小震)作用下结构分析 | 第44-68页 |
3.4.1 结构基本振动特性 | 第44-47页 |
3.4.2 反应谱分析主要计算结果 | 第47-56页 |
3.4.2.1 结构整体计算结果 | 第47-49页 |
3.4.2.3 主要分析结果曲线 | 第49-56页 |
3.4.2.4 墙柱轴压比及剪压比验算 | 第56页 |
3.4.3 弹性时程分析主要计算结果 | 第56-67页 |
3.4.3.1 地震波 | 第56-62页 |
3.4.3.2 弹性时程主要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3.4.4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分析小结 | 第67-68页 |
3.5 设防地震(中震)作用下结构分析 | 第68-74页 |
3.5.1 中震结论 | 第74页 |
3.6 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结构分析 | 第74-92页 |
3.6.1 弹塑性分析方法简述 | 第74-75页 |
3.6.2 PUSH-OVER分析 | 第75-91页 |
3.6.2.1 地震力沿X向作用 | 第75-83页 |
3.6.2.2 地震力沿Y向作用 | 第83-91页 |
3.6.3 大震结论 | 第91-92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92-93页 |
4.1 总结 | 第92页 |
4.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