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燃煤铅污染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铅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1.1.2 铅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2 燃煤过程中铅的迁移转化 | 第11-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15-21页 |
2.1 量子化学基本方程 | 第15-16页 |
2.2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2.2.1 半经验方法 | 第16页 |
2.2.2 从头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2.3 密度泛函方法 | 第17-18页 |
2.3 固相体系计算研究中的簇模型选取 | 第18-20页 |
2.3.1 裸簇模型方法 | 第18-19页 |
2.3.2 嵌入簇模型方法 | 第19页 |
2.3.3 饱和簇模型方法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21-27页 |
3.1 分析计算软件 | 第21-22页 |
3.1.1 Gaussview软件 | 第21页 |
3.1.2 Gaussian09软件 | 第21-22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22页 |
3.3 反应物、产物基态几何构型优化 | 第22-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燃煤烟气中铅均相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27-53页 |
4.1 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4.2 铅氯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28-37页 |
4.2.1 Pb+HCl→PbCl+H反应机理分析 | 第28-30页 |
4.2.2 Pb+Cl_2→PbCl+Cl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30-32页 |
4.2.3 Pb+HOCl→PbCl+OH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32-34页 |
4.2.4 PbO+HCl→PbCl+OH反应机理分析 | 第34-37页 |
4.3 铅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37-44页 |
4.3.1 Pb+O_2→PbO+O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4.3.2 Pb+N_2O→PbO+N_2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39-42页 |
4.3.3 Pb+ClO→PbO+Cl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42-44页 |
4.4 铅溴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44-50页 |
4.4.1 Pb+BrO→PbBr+O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44-46页 |
4.4.2 Pb+Br_2→PbBr+Br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46-48页 |
4.4.3 Pb+HBr→PbBr+H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48-50页 |
4.5 反应速率常数比较 | 第50-52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5章 飞灰未燃尽炭吸附铅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53-63页 |
5.1 飞灰未燃尽炭固体表面簇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5.1.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 第53-55页 |
5.1.2 未燃尽炭模型的几何结构优化 | 第55-56页 |
5.2 单质铅在飞灰未燃尽炭表面的吸附 | 第56-59页 |
5.3 单质铅在含氯未燃尽炭表面的吸附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1-63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