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静态信道下多天线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 主要数学符号表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7-18页 |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多天线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50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准静态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 第20-25页 |
| 2.2.1 单天线准静态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 第20-23页 |
| 2.2.2 多天线准静态频率选择性信道模型 | 第23-25页 |
| 2.3 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 | 第25-41页 |
| 2.3.1 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概述 | 第25-27页 |
| 2.3.2 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原理 | 第27-30页 |
| 2.3.3 线性单载波频域均衡算法 | 第30-33页 |
| 2.3.4 非线性单载波频域均衡算法 | 第33-41页 |
| 2.4 多天线技术 | 第41-48页 |
| 2.4.1 多天线技术概述 | 第41-42页 |
| 2.4.2 发射分集技术 | 第42-46页 |
| 2.4.3 接收分集技术 | 第46-48页 |
| 2.5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单天线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 第50-76页 |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 3.2 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算法 | 第51-62页 |
| 3.2.1 HD-IBDFE算法 | 第51-58页 |
| 3.2.2 SD-IBDFE算法 | 第58-62页 |
| 3.3 改进的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算法 | 第62-66页 |
| 3.3.1 能量扩展变换技术 | 第62-64页 |
| 3.3.2 EST+SD-IBDFE算法 | 第64-66页 |
| 3.4 仿真与分析 | 第66-75页 |
| 3.4.1 仿真链路与仿真参数 | 第66-67页 |
| 3.4.2 传统频域均衡算法性能 | 第67-68页 |
| 3.4.3 HD-IBDFE算法性能 | 第68-71页 |
| 3.4.4 SD-IBDFE算法性能 | 第71-73页 |
| 3.4.5 EST+SD-IBDFE算法性能 | 第73-75页 |
| 3.5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四章 多天线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 第76-92页 |
| 4.1 引言 | 第76页 |
| 4.2 单发多收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 第76-79页 |
| 4.2.1 单发多收SC-FDE基带结构 | 第76-77页 |
| 4.2.2 单发多收SD-IBDFE算法 | 第77-79页 |
| 4.2.3 单发多收EST+SD-IBDFE算法 | 第79页 |
| 4.3 多发单收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 第79-83页 |
| 4.3.1 多发单收SC-FDE基带结构 | 第79-82页 |
| 4.3.2 多发单收SD-IBDFE算法 | 第82页 |
| 4.3.3 多发单收EST+SD-IBDFE算法 | 第82-83页 |
| 4.4 多发多收块迭代判决反馈均衡技术 | 第83-84页 |
| 4.4.1 多发多收SC-FDE基带结构 | 第83页 |
| 4.4.2 多发多收SD-IBDFE算法 | 第83页 |
| 4.4.3 多发多收EST+SD-IBDFE算法 | 第83-84页 |
| 4.5 仿真与分析 | 第84-91页 |
| 4.5.1 仿真链路与仿真参数 | 第84-86页 |
| 4.5.2 1发2收场景下的算法性能 | 第86-87页 |
| 4.5.3 2发1收场景下的算法性能 | 第87-89页 |
| 4.5.4 2发2收场景下的算法性能 | 第89-91页 |
| 4.6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92-94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92-93页 |
|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个人简历 | 第98-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