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下穿隧道施工对公路路基影响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下穿隧道施工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下穿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拟定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背阴坡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 第21-33页 |
2.1 背阴坡隧道概况 | 第21-26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1.3 水文地质 | 第23页 |
2.1.4 施工技术措施 | 第23-26页 |
2.2 背阴坡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 第26-32页 |
2.2.1 隧道监控量测意义 | 第26页 |
2.2.2 监控量测布置 | 第26-28页 |
2.2.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开挖力学效应研究 | 第33-45页 |
3.1 背阴坡隧道计算模型建立 | 第33-37页 |
3.1.1 有限元法及强度折减法 | 第33-36页 |
3.1.2 参数选取 | 第36页 |
3.1.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2 下穿隧道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3.2.1 隧道位于左幅公路下方的开挖模拟 | 第38-40页 |
3.2.2 隧道位于公路中间下方的开挖模拟 | 第40页 |
3.2.3 隧道位于右幅公路下方的开挖模拟 | 第40-41页 |
3.2.4 下穿隧道的位置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 监控量测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下穿隧道开挖方案对山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77页 |
4.1 背阴坡隧道开挖方案 | 第45-49页 |
4.1.1 总体方案 | 第45-46页 |
4.1.2 三台阶开挖施工工序 | 第46-49页 |
4.2 下穿隧道开挖施工过程模拟方法 | 第49-50页 |
4.3 不同开挖进尺的数值模拟 | 第50-60页 |
4.3.1 开挖进尺为 0.5m 的数值模拟 | 第50-54页 |
4.3.2 开挖进尺为 1m 的数值模拟 | 第54-57页 |
4.3.3 开挖进尺为 2m 的数值模拟 | 第57-60页 |
4.4 不同开挖方法的数值模拟 | 第60-75页 |
4.4.1 侧壁导坑法开挖的数值模拟 | 第60-63页 |
4.4.2 台阶法开挖的数值模拟 | 第63-67页 |
4.4.3 全断面开挖的数值模拟 | 第67-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隧道下穿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风险评估 | 第77-101页 |
5.1 贝叶斯网络 | 第77-81页 |
5.1.1 贝叶斯理论与贝叶斯网络 | 第77-80页 |
5.1.2 贝叶斯网络的应用 | 第80-81页 |
5.2 下穿隧道施工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稳定性影响评价 | 第81-89页 |
5.2.1 下穿隧道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控制基准研究 | 第81-87页 |
5.2.2 下穿隧道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控制基准研究 | 第87-88页 |
5.2.3 下穿隧道施工风险性判别 | 第88-89页 |
5.3 下穿隧道施工贝叶斯网络案例分析 | 第89-91页 |
5.4 贝叶斯网络风险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 第91-98页 |
5.4.1 风险分析模型结构 | 第91页 |
5.4.2 风险分析模型条件概率表 | 第91-92页 |
5.4.3 风险分析模型反演分析 | 第92-97页 |
5.4.4 风险分析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97-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6 隧道下穿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控制措施 | 第101-109页 |
6.1 隧道下穿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失稳机理 | 第101-103页 |
6.1.1 下穿隧道施工引起的公路路基沉降机理 | 第101-102页 |
6.1.2 下穿隧道施工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机理 | 第102-103页 |
6.2 下穿隧道施工引起的公路路基沉降的控制措施 | 第103-106页 |
6.3 下穿隧道施工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控制措施 | 第106-1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7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