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基于“三境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第12-13页
        1.3.1 中国古典园林第12-13页
        1.3.2 “三境界”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页
    1.5 文献综述第13-15页
    1.6 研究框架第15-16页
第2章 “三境界”溯源第16-28页
    2.1 明末园林的转变第16-24页
        2.1.1 游观的发展——从山林到市井第16-23页
        2.1.2 画意的产生——对自然的崇拜第23-24页
    2.2 以画入园的造园家与建筑师第24-27页
        2.2.1 童寯与《江南园林志》第24-26页
        2.2.2 童寯与计成第26-27页
    2.4 本章小节第27-28页
第3章 “三境界”空间评价标准第28-52页
    3.1 疏密得宜第28-38页
        3.1.1 屏障之妙第28-30页
        3.1.2 屏障之势第30-34页
        3.1.3 引导互成第34-38页
    3.2 曲折尽致第38-42页
        3.2.1 位置的控制第38-40页
        3.2.2 掩映与隐现第40-42页
    3.3 眼前有景第42-50页
        3.3.1 “景”的定义第42-44页
        3.3.2 借景第44-47页
        3.3.3 应接不暇第47-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以“三境界”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第52-89页
    4.1 贝聿铭简介第52-53页
    4.2 苏州博物馆新馆第53-55页
        4.2.1 概况第53-54页
        4.2.2 园林第54-55页
    4.3 造园要素的重建第55-64页
        4.3.1 屋宇第56-62页
        4.3.2 迭石第62-63页
        4.3.3 花木池鱼第63-64页
    4.4 空间布局第64-77页
        4.4.1 整体疏密第65-66页
        4.4.2 从入口到庭院第66-73页
        4.4.3 疏密的引导性第73-75页
        4.4.4 疏密的互成性第75-77页
    4.5 空间组织第77-83页
        4.5.1 建筑路径的“回”与“转”第77-81页
        4.5.2 庭院路径第81-83页
    4.6 整体联系第83-88页
        4.6.1 景的提示第83-85页
        4.6.2 景的转换第85-88页
    4.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附件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形态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研究
下一篇:城市空间视角下的体育中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