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历史研究法 | 第10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1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法律信任 | 第12-20页 |
一、信任与信仰 | 第12-13页 |
二、法律信任与法律信仰 | 第13-16页 |
(一)法律信任 | 第13-14页 |
(二)法律信仰 | 第14-15页 |
(三)法律信任与法律信仰的不同 | 第15-16页 |
三、法律信任的构成要素 | 第16-17页 |
(一)第一要素——法律知识 | 第16页 |
(二)第二要素——法律感情 | 第16页 |
(三)第三要素——法律意志 | 第16-17页 |
四、法律信任的特征 | 第17-20页 |
(一)平等地位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 第17页 |
(二)双方互动行为之上的主观感受 | 第17页 |
(三)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主观评价 | 第17-18页 |
(四)法律信任体现人的主体地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法律信任危机的表现与危害 | 第20-24页 |
一、法律信任危机在中国的表现 | 第20-22页 |
(一)频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0-21页 |
(二)愈演愈烈的信访问题 | 第21页 |
(三)屡禁不绝的拍卖判决书现象 | 第21-22页 |
二、法律信任危机的危害 | 第22-24页 |
(一)社会心理朝着畸形的方向行进 | 第22-23页 |
(二)滋长民众的猜疑心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法律信任危机的成因 | 第24-30页 |
一、法律文化因素 | 第24-26页 |
(一)集权下的权力崇拜与“信法不如信官”思想 | 第24-25页 |
(二)儒道思想边缘化了法律 | 第25-26页 |
(三)法家思想工具化了法律 | 第26页 |
(四)现代法律不适应本土化的发展 | 第26页 |
二、社会转型的背景因素 | 第26-28页 |
(一)社会转型造成整个社会缺失人际信任系统 | 第27页 |
(二)人际信任缺失的同时没有确立起系统信任 | 第27-28页 |
(三)新旧信任系统更迭导致信息获取严重不对称 | 第28页 |
三、执行难问题严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中国培养法律信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0-34页 |
一、中国建构法律信任之必要性 | 第30-32页 |
(一)法律信任建构有助于化解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信任危机 | 第30-31页 |
(二)契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转移 | 第31页 |
(三)解决法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 第31-32页 |
二、法律信任在中国建构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一)构筑法律信任在中国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 | 第32页 |
(二)法律信任培养在我国具备现实资源 | 第32-33页 |
(三)社会交往关系为建构培育法律信任创设了纽带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构筑我国法律信任的途径 | 第34-39页 |
一、更新法律文化观念 | 第34-35页 |
(一)充分融合法律与道德 | 第34-35页 |
(二)树立“法律神圣”之观念 | 第35页 |
(三)法律移植要注重本土化 | 第35页 |
二、完善社会转型,建立系统信任机制 | 第35-36页 |
(一)充分公开交往主体的信息 | 第35-36页 |
(二)综合衡量诸多社会价值 | 第36页 |
(三)确立权利神圣的理念 | 第36页 |
三、突破执行难 | 第36-37页 |
(一)加大执行力度 | 第36页 |
(二)完善司法体制 | 第36-37页 |
(三)完善法院——银行联动机制 | 第37页 |
四、构筑我国法律信任的社会途径 | 第37-39页 |
(一)规范律师执业行为 | 第37-38页 |
(二)加强培养社会群众的法律信任感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