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城市重建过程中的生态修复问题研究初探--以汶川地震严重灾区城市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插图及表格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4-16页 |
1.1.2 学科背景 | 第16-17页 |
1.1.3 论题提出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地域范围 | 第19-20页 |
1.4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46页 |
2.1 震后城市重建与发展的理念概述 | 第24-30页 |
2.1.1 城市震后重建的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2.1.2 城市震后重建的相关理念 | 第27-29页 |
2.1.3 生态修复是城市震后重建的重大任务 | 第29-30页 |
2.2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 | 第30-35页 |
2.2.1 城市生态环境 | 第30-31页 |
2.2.2 城市生态修复 | 第31-32页 |
2.2.3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 | 第32-35页 |
2.3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2.3.1 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 | 第35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城市理论 | 第35-37页 |
2.3.3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37-40页 |
2.4 国内外震后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动态 | 第40-45页 |
2.4.1 国内外生态环境修复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40-42页 |
2.4.2 国内外震后城市重建中的生态修复经验 | 第42-44页 |
2.4.3 研究启示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3 震后城市的生态问题 | 第46-80页 |
3.1 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 第46-56页 |
3.1.1 城市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 | 第46-54页 |
3.1.2 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 第54-56页 |
3.2 震后城市的生态问题分析 | 第56-76页 |
3.2.1 震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 | 第56-62页 |
3.2.2 震后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问题 | 第62-68页 |
3.2.3 震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问题 | 第68-72页 |
3.2.4 震后城市的生态问题总结 | 第72-76页 |
3.3 震后城市生态问题的特点 | 第76-78页 |
3.3.1 地震的生态影响范围甚广 | 第76页 |
3.3.2 生态破坏具有连锁性和时序性 | 第76-77页 |
3.3.3 生态问题突发性和持久性并存 | 第77-78页 |
3.4 小结 | 第78-80页 |
4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思路 | 第80-96页 |
4.1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依据 | 第80-85页 |
4.1.1 与震后总体规划的关联性 | 第80-81页 |
4.1.2 震后生态基础调查与分区 | 第81-85页 |
4.2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内容 | 第85-91页 |
4.2.1 规划的任务和目标 | 第85-86页 |
4.2.2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86-88页 |
4.2.3 规划的内容和步骤 | 第88-91页 |
4.3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要点 | 第91-94页 |
4.3.1 规划设计对象 | 第91-92页 |
4.3.2 规划编制要突出时序性 | 第92页 |
4.3.3 规划编制要多部门合作 | 第92-93页 |
4.3.4 规划编制要重技术支撑 | 第93页 |
4.3.5 重视专家网络和公众参与 | 第93-94页 |
4.4 小结 | 第94-96页 |
5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方法 | 第96-126页 |
5.1 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划设计方法 | 第96-111页 |
5.1.1 城市山体的生态修复 | 第96-99页 |
5.1.2 城市水系的生态修复 | 第99-105页 |
5.1.3 城市土地的生态修复 | 第105-108页 |
5.1.4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修复 | 第108-111页 |
5.2 人工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划设计方法 | 第111-120页 |
5.2.1 城市震后废墟的资源化设计 | 第111-115页 |
5.2.2 城市震后景观绿地系统的更新设计 | 第115-120页 |
5.3 文化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划设计方法 | 第120-124页 |
5.3.1 物质文化空间的修复与建设 | 第120-122页 |
5.3.2 非物质形式的文化保护途径 | 第122-124页 |
5.4 小结 | 第124-126页 |
6 震后城市生态修复的支持策略 | 第126-132页 |
6.1 法律制度的支持 | 第126-129页 |
6.1.1 汶川地震生态修复法律制度 | 第126-127页 |
6.1.2 震后生态修复的法律支持 | 第127-129页 |
6.2 社会经济的支持 | 第129-131页 |
6.2.1 约束性激励的社会机制 | 第129-130页 |
6.2.2 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 第130-131页 |
6.3 小结 | 第131-132页 |
7 结语 | 第132-136页 |
7.1 论文研究的成果与创新点 | 第132-134页 |
7.1.1 研究主要成果 | 第132-134页 |
7.1.2 研究主要创新 | 第134页 |
7.2 论文研究不足与拓展方向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附录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