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图表清单 | 第10-13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2.1 路基沉降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监测原理 | 第23-33页 |
2.1 光纤传感的基本特性 | 第23-26页 |
2.1.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 第23-24页 |
2.1.2 光纤的温度特性 | 第24页 |
2.1.3 光纤的机械特性 | 第24-25页 |
2.1.4 光纤的连接技术 | 第25-26页 |
2.2 BOTDR 技术监测原理 | 第26-28页 |
2.2.1 OTDR 基本原理 | 第26页 |
2.2.2 BOTDR 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2.3 传感光纤室内标定研究 | 第28-32页 |
2.3.1 分布式光纤应变温度测量系统(STA-R) | 第28-29页 |
2.3.2 传感光纤指标 | 第29页 |
2.3.3 传感光纤室内温度标定 | 第29-31页 |
2.3.4 传感光纤室内应变标定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BOTDR 技术监测路基沉降的室内研究 | 第33-45页 |
3.1 同步变形与温度补偿 | 第33-34页 |
3.1.1 同步变形方式选择 | 第33-34页 |
3.1.2 温度补偿问题 | 第34页 |
3.2 传感光纤监测路基沉降变形的可行性研究 | 第34-40页 |
3.2.1 监测方案设计 | 第34-36页 |
3.2.2 拓宽路基模拟试验装置 | 第36页 |
3.2.3 传感光纤监测路基沉降试验 | 第36-38页 |
3.2.4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第38-40页 |
3.3 新旧路基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新旧路基沉降变形有限元分析 | 第45-59页 |
4.1 新老路基应力—应变数值模拟 | 第45-46页 |
4.1.1 理论基础 | 第45页 |
4.1.2 本构模型选择 | 第45-46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4.2.1 ABAQUS 软件介绍 | 第46-47页 |
4.2.2 建立数值模型 | 第47-48页 |
4.2.3 路基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48页 |
4.2.4 模型边界条件及荷载的确定 | 第48-49页 |
4.2.5 单元及网格的划分 | 第49页 |
4.3 拓宽路基沉降特性分析 | 第49-53页 |
4.3.1 拓宽后路基变形特性分析 | 第49-52页 |
4.3.2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规律分析 | 第52页 |
4.3.3 试验研究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4.4 新旧路基沉降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4.4.1 不同路堤填筑高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4.2 不同填料类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3 新旧路基结合部不同处理方式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4.4 不同拓宽宽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BOTDR 技术的工程应用 | 第59-6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9-60页 |
5.2 拓宽工程监测方案设计 | 第60-68页 |
5.2.1 传感光缆选用 | 第60-61页 |
5.2.2 G、I 坡段监测仪器 | 第61-64页 |
5.2.3 监测仪器的技术要求 | 第64-67页 |
5.2.4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 第67页 |
5.2.5 传感光缆工程可行性分析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