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架空输电线路雷电参数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3 雷击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2 雷击线路暂态电流行波仿真分析 | 第18-4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雷击输电线路导线暂态电流产生过程分析 | 第18-19页 |
2.3 仿真模型建立 | 第19-24页 |
2.3.1 雷电流波形及模型 | 第19-23页 |
2.3.2 杆塔模型 | 第23-24页 |
2.3.3 绝缘子闪络模型 | 第24页 |
2.3.4 输电线路模型 | 第24页 |
2.4 基于 ATP-EMTP 的雷击输电线路导线暂态电流仿真 | 第24-30页 |
2.4.1 仿真条件 | 第24-26页 |
2.4.2 绕击时导线暂态电流行波 | 第26-27页 |
2.4.3 雷击塔顶时导线暂态电流行波 | 第27-30页 |
2.5 暂态电流行波传播过程分析 | 第30-39页 |
2.5.1 电流行波色散的产生 | 第30-31页 |
2.5.2 波形相似度 | 第31-32页 |
2.5.3 暂态电流行波传播过程波形变化分析 | 第32-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3 基于时域、频域的直击雷分步识别方法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直击雷初步分类原理 | 第42-44页 |
3.2.1 平行导线耦合关系 | 第42-43页 |
3.2.2 直击雷初步分类 | 第43-44页 |
3.3 基于时域、频域特征量提取的直击雷分步识别方法 | 第44-47页 |
3.3.1 直击雷初步分类 | 第44-45页 |
3.3.2 A_0类直击雷识别 | 第45-46页 |
3.3.3 C_0类直击雷识别 | 第46-47页 |
3.4 仿真验证 | 第47-48页 |
3.5 输电线路雷击监测识别程序设计 | 第48-52页 |
3.5.1 开发系统简介 | 第48-49页 |
3.5.2 服务器接收信号识别模块 | 第49页 |
3.5.3 直击雷类型判别及记录模块 | 第49-51页 |
3.5.4 监测系统状态判别及记录模块 | 第51-52页 |
3.6 实例分析 | 第52-60页 |
3.6.1 实例 1 | 第52-53页 |
3.6.2 实例 2 | 第53-55页 |
3.6.3 实例 3 | 第55-56页 |
3.6.4 问题分析 | 第56-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线路电流监测方法 | 第62-72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磁阻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 | 第62页 |
4.3 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导线电流测量原理 | 第62-65页 |
4.4 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导线电流监测装置 | 第65-68页 |
4.4.1 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选择 | 第65-66页 |
4.4.2 置位/复位电路设计及测试 | 第66-67页 |
4.4.3 运算放大器选择 | 第67-68页 |
4.5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4.5.1 工频电流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5.2 雷电流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 第80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