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3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4页 |
0.3.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0-11页 |
0.3.2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11-14页 |
0.4 勘探简况 | 第14页 |
0.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 第16-33页 |
1.1 构造与演化 | 第16-21页 |
1.1.1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1.1.2 演化特征 | 第17-21页 |
1.2 断层特征 | 第21-23页 |
1.2.1 断层剖面特征 | 第21-22页 |
1.2.2 断层平面特征 | 第22-23页 |
1.3 营城组岩性特征 | 第23-24页 |
1.3.1 营一段岩性特征 | 第23页 |
1.3.2 营二段岩性特征 | 第23-24页 |
1.4 营城组岩相特征 | 第24-33页 |
1.4.1 营一段岩相特征 | 第25-27页 |
1.4.2 营二段岩相特征 | 第27-33页 |
第二章 烃源岩条件分析 | 第33-50页 |
2.1 烃源岩发育与分布 | 第33-37页 |
2.1.1 沙河子组源岩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2.1.2 营二段源岩分布特征 | 第34-37页 |
2.2 烃源岩定性评价 | 第37-47页 |
2.2.1 有机质丰度 | 第37-42页 |
2.2.2 有机质类型 | 第42-46页 |
2.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6-47页 |
2.3 烃源岩定量评价 | 第47-48页 |
2.4 气源对比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储层条件分析 | 第50-75页 |
3.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0-65页 |
3.1.1 岩性与物性关系 | 第50-54页 |
3.1.2 岩相与物性关系 | 第54-57页 |
3.1.3 成岩作用与物性关系 | 第57-61页 |
3.1.4 埋深与物性关系 | 第61-65页 |
3.2 储层物性下限 | 第65-67页 |
3.3 储集空间特征 | 第67-70页 |
3.3.1 原生孔隙 | 第67-68页 |
3.3.2 次生孔隙 | 第68-69页 |
3.3.3 构造-溶蚀缝 | 第69-70页 |
3.4 储层分布与预测 | 第70-75页 |
3.4.1 营一段储层分布与预测 | 第70-73页 |
3.4.2 营二段储层分布与预测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盖层条件分析 | 第75-82页 |
4.1 盖层宏观发育特征 | 第75-77页 |
4.2 盖层微观发育特征 | 第77-79页 |
4.2.1 毛细管封闭特征 | 第77-78页 |
4.2.2 超压封闭特征 | 第78页 |
4.2.3 烃浓度封闭特征 | 第78-79页 |
4.3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 | 第79-82页 |
4.3.1 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 第79-80页 |
4.3.2 盖层综合评价分析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运移条件分析 | 第82-85页 |
5.1 断层输导体系 | 第82-83页 |
5.2 储集层疏导系统 | 第83页 |
5.3 不整合输导体系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成藏规律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 第85-95页 |
6.1 英台断陷营城组气藏解剖 | 第85-88页 |
6.1.1 营一段气藏解剖 | 第85-87页 |
6.1.2 营二段气藏解剖 | 第87-88页 |
6.2 英台断陷营城组天然气成藏规律研究 | 第88-91页 |
6.2.1 源储配置及断裂的沟通控制着下生上储型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 第88-90页 |
6.2.2 优质的源储耦合特征制约着自生自储型气藏的分布与富集 | 第90页 |
6.2.3 源储对接方式控制着侧生侧储型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 第90-91页 |
6.3 英台断陷营城组天然气成藏模式 | 第91-92页 |
6.4 有利区预测 | 第92-95页 |
6.4.1 营一段有利区预测 | 第92-93页 |
6.4.2 营二段有利区预测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详细摘要 | 第10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