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东安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1页 |
1.3 研究区勘察工作进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区勘察工作进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1 华南锑矿带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2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4 工作量 | 第16-17页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7-18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4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2.3.1 褶皱构造 | 第21-22页 |
2.3.2 断裂构造 | 第22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2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2-24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37页 |
3.1 矿区地质背景 | 第24-30页 |
3.1.1 矿区地层 | 第24-26页 |
3.1.2 矿区构造 | 第26-30页 |
3.1.3 矿区岩浆岩 | 第30页 |
3.2 矿体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30-33页 |
3.2.1 1号矿脉 | 第31页 |
3.2.2 2号矿脉 | 第31-32页 |
3.2.3 3号矿脉 | 第32页 |
3.2.4 4号矿脉 | 第32页 |
3.2.5 5号矿脉 | 第32-33页 |
3.3 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 第33-35页 |
3.3.1 矿物组成 | 第33-34页 |
3.3.2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 第34-35页 |
3.3.3 矿石类型 | 第35页 |
3.4 变质作用 | 第35-36页 |
3.5 成矿阶段的划分 | 第36页 |
3.6 主要矿石矿物生成顺序 | 第36-37页 |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37-49页 |
4.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 | 第38-40页 |
4.2.1 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 | 第38-39页 |
4.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因类型 | 第39-40页 |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及成矿温度 | 第40-42页 |
4.3.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第40页 |
4.3.2 均一温度 | 第40-42页 |
4.4 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 | 第42-44页 |
4.4.1 盐度 | 第43页 |
4.4.2 密度 | 第43-44页 |
4.5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估算 | 第44-46页 |
4.5.1 成矿压力估算 | 第44-46页 |
4.5.2 成矿深度估算 | 第46页 |
4.6 群体包裹体成分测试结果 | 第46-47页 |
4.7 流体包裹PH值 | 第47-49页 |
5 矿床成因分析 | 第49-63页 |
5.1 稳定同位素 | 第49-51页 |
5.1.1 氢氧同位素 | 第49-50页 |
5.1.2 硫同位素 | 第50-51页 |
5.2 稀土元素测试及结果 | 第51-53页 |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5.2.2 稀土元素测试结果 | 第52-53页 |
5.3 成矿阶段及流体活动特征分析 | 第53-55页 |
5.3.1 成矿阶段划分的稀土元素证据 | 第53-55页 |
5.3.2 流体活动特征分析 | 第55页 |
5.4 成矿环境 | 第55-56页 |
5.5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第56-58页 |
5.5.1 成矿流体特征 | 第56页 |
5.5.2 成矿流体来源 | 第56-58页 |
5.6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8-60页 |
5.6.1 锑来源 | 第58页 |
5.6.2 稀土元素示踪 | 第58-60页 |
5.6.3 硫同位素示踪 | 第60页 |
5.7 矿床成因分析及成矿模式 | 第60-63页 |
6.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图版说明 | 第70-73页 |
图版Ⅰ | 第73-74页 |
图版Ⅱ | 第74-75页 |
图版Ⅲ | 第75-76页 |
图版Ⅳ | 第76-77页 |
图版Ⅴ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