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溴代阻燃剂及 HBCDs | 第13-16页 |
1.2 HBCDs 的生态毒性 | 第16-17页 |
1.3 环境与生物体中 HBCDs 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大气和灰尘 | 第17-19页 |
1.3.2 沉积物、土壤和污泥 | 第19-20页 |
1.3.3 鸟类 | 第20-21页 |
1.3.4 鱼类、贝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 第21-22页 |
1.3.5 海洋哺乳动物 | 第22页 |
1.3.6 人类和饮食摄入 | 第22-23页 |
1.3.7 小结 | 第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5-32页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25页 |
2.2 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标准品与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3 样品的前处理 | 第26-27页 |
2.4 仪器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2.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1页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黄浦江、苏州河和蕴藻浜水体表层沉积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研究 | 第32-52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33-34页 |
3.2 黄浦江、苏州河和蕴藻浜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污染水平和空间分布 | 第34-39页 |
3.2.1 HBCDs 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 | 第34-36页 |
3.2.2 国内外 HBCDs 浓度比较 | 第36-39页 |
3.3 黄浦江、苏州河和蕴藻浜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非对映异构体组成特征 | 第39-43页 |
3.3.1 HBCDs 非对映异构体组成特征 | 第39-42页 |
3.3.2 HBCDs 非对映异构体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 黄浦江、苏州河和蕴藻浜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的季节变化 | 第43-47页 |
3.4.1 冬夏季沉积物中 HBCDs 浓度水平的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3.4.2 冬夏季沉积物中 HBCDs 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 | 第44-47页 |
3.5 黄浦江、苏州河和蕴藻浜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与 TOC 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3.6 黄浦江、苏州河和蕴藻浜水体表层沉积物中 HBCDs 的储量估算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其他河流水体表层沉积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研究 | 第52-64页 |
4.1 样品采集 | 第52-54页 |
4.2 上海市其他河流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污染水平和空间分布 | 第54-57页 |
4.3 上海市其他河流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非对映异构体组成特征 | 第57-59页 |
4.3.1 HBCDs 非对映异构体组成特征 | 第57-58页 |
4.3.2 HBCDs 非对映异构体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4.4 上海市其他河流水体沉积物中 HBCDs 与 TOC 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1页 |
4.5 上海市河流水体表层沉积物中 HBCDs 的储量估算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4-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2 创新点 | 第65-66页 |
5.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待)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