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本分析法 | 第13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4.4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5.1 关于家庭伦理剧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5.2 关于大众媒介中男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5.3 关于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6 创新点 | 第17页 |
1.6.1 内容创新 | 第17页 |
1.6.2 视角创新 | 第17页 |
1.7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2 家庭伦理剧和“飞天奖”概述 | 第19-26页 |
2.1 家庭伦理剧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家庭伦理剧的历史与现状 | 第20-23页 |
2.2.1 家庭伦理剧的发端 | 第20-21页 |
2.2.2 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2.3 “飞天奖”概述 | 第23-26页 |
2.3.1 “飞天奖”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2.3.2 选取“飞天奖”获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3 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探究:以飞天奖获奖作品为例 | 第26-43页 |
3.1 20 世纪 90 年代拥有传统美德的“好男人”形象 | 第26-31页 |
3.1.1 《渴望》中忠诚朴实的宋大成:平民英雄 | 第27-28页 |
3.1.2 《过把瘾》中嘴冷心热的方言:平凡好男人 | 第28-30页 |
3.1.3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贫嘴乐观的张大民:贫嘴好男人 | 第30-31页 |
3.2 21 世纪初期象征市场男性话语的“大男人”形象 | 第31-37页 |
3.2.1 《牵手》中“移情别恋”的钟锐:喜新厌旧 | 第32-34页 |
3.2.2 《结婚十年》中“不成熟”的成长:自大不负责任 | 第34-35页 |
3.2.3 《中国式离婚》中“自我膨胀”的宋建平:欲望的漩涡 | 第35-37页 |
3.3 近年来象征消费时代的“小男人”形象 | 第37-43页 |
3.3.1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世俗“小男人”余味:幽默智慧 | 第37-39页 |
3.3.2 《老大的幸福》中平凡“小人物”傅吉祥:知足常乐 | 第39-41页 |
3.3.3 《婚姻保卫战》中“家庭煮夫”许小宁:大智若愚 | 第41-43页 |
4 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的嬗变及其背后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4.1 男性形象的嬗变 | 第43-45页 |
4.2 男性形象嬗变的背后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4.2.1 嬗变的家庭结构 | 第45页 |
4.2.2 崛起的大众文化 | 第45-46页 |
4.2.3 变革的社会观念 | 第46-47页 |
5 新世纪国产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其责任 | 第47-53页 |
5.1 家庭伦理剧男性形象塑造的困境 | 第47-51页 |
5.1.1 同质化的男性形象塑造 | 第47-49页 |
5.1.2 媚俗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49-50页 |
5.1.3 扭曲的婚姻观 | 第50-51页 |
5.2 家庭伦理剧的责任:摆脱媚俗倾向,重建价值诉求 | 第51-53页 |
6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