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安排第12-13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3-1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6-38页
    2.1. 质量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第16-34页
        2.1.1. 质量管理的内涵第16-17页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第17-18页
        2.1.3. 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第18-34页
    2.2. 权变理论研究文献综述第34-36页
        2.2.1. 权变理论介绍第34-35页
        2.2.2. 质量管理与绩效关系的权变研究第35-36页
    2.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38-56页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第38-39页
    3.2. 概念模型与变量指标解释第39-50页
        3.2.1. 质量管理实践的要素选取与变量解释第39-47页
        3.2.2. 企业绩效的要素选取与变量解释第47-50页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50-54页
        3.3.1. 领导力对其他实践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0页
        3.3.2. 质量部门角色对其他实践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0-51页
        3.3.3. 人力资源对其他实践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1-52页
        3.3.4. 顾客关系对其他实践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2页
        3.3.5. 供应商管理与其他实践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2页
        3.3.6. 信息收集和反馈与其他实践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2-53页
        3.3.7. 产品/服务设计对其他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3页
        3.3.8. 过程管理对其他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3-54页
        3.3.9. 质量绩效对其他维度的影响假设第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第56-88页
    4.1. 研究方法第56页
    4.2. 问卷设计第56-59页
        4.2.1. 问卷量表题项设计第57页
        4.2.2. 问卷题项的修正与补充第57-58页
        4.2.3. 最终问卷的形成第58-59页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第59页
    4.4. 样本统计第59-63页
    4.5. 数据信效度分析第63-79页
        4.5.1. 信度分析第63-64页
        4.5.2. 效度分析第64-79页
    4.6. 整体模型假设检验第79-81页
    4.7. 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讨论第81-87页
        4.7.1. 高层领导作用明显第81-83页
        4.7.2. 质量部门角色不可或缺第83-84页
        4.7.3. 信息收集和反馈为决策助力第84-85页
        4.7.4. 产品/服务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第85-86页
        4.7.5. 其他假设的讨论第86-87页
    4.8.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权变视角下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第88-104页
    5.1. 权变要素的选择与引入第88-91页
    5.2. 研究假设第91-94页
        5.2.1. 企业规模对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第91-92页
        5.2.2. 行业类型对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第92-93页
        5.2.3. 环境不确定性对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设第93-94页
    5.3. 研究方法第94-95页
    5.4. 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结果第95-99页
        5.4.1. 企业规模影响结果第95-96页
        5.4.2. 行业类型影响结果第96页
        5.4.3. 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结果第96-99页
    5.5. 权变要素对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关系的讨论第99-103页
        5.5.1. 企业规模第99-101页
        5.5.2. 行业类型第101-102页
        5.5.3. 环境不确定性第102-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10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4-106页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第106-107页
    6.3.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附录第120-12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26-128页
    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情况第126页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弱乘子Hopf代数的(余)作用与辫子张量范畴
下一篇:低功耗半导体电阻型气敏元件的研究